首页 > 新闻> 院内新闻

《高精尖产业发展研究》新书发布会暨研讨会举行

发布时间:2022年03月02日 14:36

方力致辞

刘清珺主持会议

李洪波致辞

侯云春作特邀报告

吕政作特邀报告

 北京市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将大力促进高精尖产业能级跃升。为了进一步推动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2月28日上午,由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经济科学出版社主办、院数字经济创新研究所承办的《高精尖产业发展研究》新书发布会暨研讨会在院三楼报告厅举行。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党组成员、中国企业评价协会会长侯云春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吕政研究员作特邀报告。院党组书记方力、经济科学出版社社长李洪波致辞。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刘清珺主持会议。市政协科技委员会原主任申建军教授、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原副院长周天勇教授、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二级教授黄鲁成等专家作主题发言。经济科学出版社总编辑陈迈利出席会议。

方力在致辞中表示,发展高精尖产业迫切需要高级化的生产要素,而提升生产要素的根本在于人才的聚集。北科院大力推进与其定位匹配、充满创新活力的人才队伍建设,设立了“北科学者”人才专项计划。本次会议发布的新书《高精尖产业发展研究》就是依托“北科学者”计划,从创新驱动视角对高精尖产业进行了系统研究。

李洪波在致辞中强调了高精尖产业发展对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他指出,高质量发展是走向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经济科学出版社联合北科院,倾力打造城市高质量发展研究丛书,该书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研究丛书推出的第一本专著。

侯云春在特邀报告中指出,高精尖产业是强国之基,我国高精尖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发展高精尖产业面临着挑战和机遇。一要加强高精尖产业的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形成强大的高新产业群;二要提高高精尖产业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三要坚持自主创新,大力培养高精尖人才;四要加强地区间、企业间的交流合作,避免过度竞争和重复建设。

吕政在特邀报告中指出,从生产资料到消费资料都涉及到高精尖产业,不仅包括高精尖武器、高精尖生产设备,而且包括附加价值高的、消耗能源少的高档消费品。高精尖产业发展要对高精尖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思考,一是依靠科研院所进行理论创新,二是依靠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三是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四是规范企业经营行为。

“北科学者”贾品荣研究员发布了《高精尖产业发展研究》新书和《高精尖产业发展趋势报告(2022)》。新书具有全方位、多层次、多维度三个特色。全方位体现既有战略层面的理论思考,又有高精尖产业发展实践的系统梳理;多层次体现在既有高精尖产业发展水平的整体评价,又有高精尖企业技术先进性和高精尖企业市场成熟度的专项评价;多维度体现在该书从宏观、中观、微观角度分析高精尖产业发展大势。新书形成五大创新点:一是提出高精尖产业的四大核心特征;二是凝练提出一套指标评价高精尖产业发展水平;三是从技术创新水平、综合利用水平和经济效益水平三个维度建构了高精尖企业技术先进性评价模型;四是从市场规模、市场结构和市场潜力三个维度,建构了高精尖企业市场成熟度评价模型;五是提出高精尖产业发展的“三循环”支撑体系及“一纵六横”实现机制。《高精尖产业发展趋势报告(2022)》以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为例,反映发展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提出发展高精尖产业需要把握“五大宏观力量”、“五大中观力量”和“五大微观力量”。

申建军在主题发言中表示,《高精尖产业发展研究》是一部集战略性、前沿性为一体的研究专著,对于指导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参考价值。该书对高精尖产业的定义、特征及其发展对北京市经济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确立了高精尖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论述了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实现机制,提出了高精尖产业发展的思路、政策、建议。该书提出的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和七大特征符合北京实际。

周天勇在主题发言中表示,新书中高精尖产业的评价指标、头部企业、空间布局、评价结果都反映了北京发展高精尖企业、产业近年来的成就。他认为,北京有发展高精尖技术企业和产业的巨大优势,包括科学资源、国际交流资源等。北京应当布局一些高精尖、低污染、土地要求密度适中的企业,打造高精尖企业总部经济,发挥北京高精尖技术聚集、落地的优势。

黄鲁成在主题发言中指出,高精尖产业的概念提出较早,但鲜有学者对其概念、特征、评价进行系统研究。《高精尖产业发展研究》是一部在理论研究上具有开创性、在社会实践上具有应用性的学术著作。在今后研究中,可进一步关注北京科技服务业,尤其是研发产业的发展。

院有关内设机构负责人,数字所部分科研人员、经济科学出版社编辑人员近50人参会。《北京日报》要闻版报道了发布会。《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等主流媒体第一时间报道了发布会暨研讨会。

(姜宛贝/文 科学传播中心/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