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普及> 科普动态

弘扬科学精神 讲好生态故事——— ——麋鹿中心召开科学教育与文化建设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9日 16:12

刘子亮致辞

刘子亮致辞

学术报告(一)

学术报告(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开展自然保护教育,促进生态文化传播。2025年4月25日,以“弘扬科学精神,讲好生态故事”为主题的科学教育与文化建设研讨会在北京麋鹿苑召开。

“科普与文化”,集智聚力

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北科院”)作为指导单位,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以下简称“麋鹿中心”)、北科院科学传播中心、北京生态文化协会共同主办。会议邀请保护教育、生态文化等领域的50余名专家学者、媒体工作者参加会议。麋鹿中心副主任段建彬主持会议。

开幕式上,北科院院领导刘子亮在致辞中强调:“科学普及与文化建设是推动可持续发展、提升公众生态意识的重要力量。麋鹿不仅是珍稀物种,更是文化符号。我们要以“深耕文化、守护生态、强化科普”三位一体的模式,让麋鹿保护事业在新时代绽放异彩。希望本次研讨会成为合作发展的纽带,推动科学教育与生态文化传播深度融合,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动能。”

思想交锋,学术交流很“燃”

会议期间,各位专家学者围绕“动物保护与科普”“自然教育课件分享”“科普作品传播”“文化创意建设”等主题,带来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报告内容由浅入深,鞭辟入里,引人思考。会议现场气氛热烈,与会人员深入交流,共同探讨科学普及与文化建设这两个重要话题,共同推动自然保护教育、生态文化的广泛传播,共同奏响科普与文化的未来交响曲。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邱成利以《爱护野生动物 提升科普能力》为题,从自然教育发展、保护野生动物、提升科普能力三个方面,深入阐述了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意义,以及提升科普能力对推动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关键作用。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科普时报社社长尹传红在《传媒视野中的生态观察》的报告中,从挖掘科普资源的四个维度、创意与表达、五个特色引入科普等内容讲述了如何从传媒视角讲好生态保护故事。报告生动展现了媒体在传播环保理念、提升公众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创新科普传播方式提供了宝贵经验。

麋鹿中心科普部部长宋苑在《国际科学传播的趋势及对未来工作的启示》的报告中,通过分析美国、英国等国家的科普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我国科普工作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北京洋洋兔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北京市科协委员 刘小玉以《创新与融合:通过打造原创IP赋能公众科普传播》为题,探讨如何通过人格化、多形态内容开发和新媒体传播等手段,打造原创IP《麋鹿回家》以及该IP在出版物、教育展览、动画游戏及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应用,展现了科学传播的多样化和国际化潜力。

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大鹏以《优秀科普作品的特征》为题,通过实例,从科普作品的选题策划、内容组织等多个方面,深入剖析了优秀科普作品的创作要素,强调了创新思维在科普创作中的核心地位。

北京树行途生态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旭以《让生命自然生长 让教育自然发生—自然教育的应用场景》为题,从多维度探讨了自然教育在不同场景下的实践与创新,让与会者对自然教育的内涵与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次会议不仅为科学传播者提供了交流平台,也为未来科普工作的创新指明了方向。弘扬科学精神,讲好生态故事,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麋鹿中心将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科学教育与生态文化的深度融合,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