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开放合作> 国际合作

天文馆高质量发展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9日 15:22

参会人员集体合影

参会人员集体合影

薛利理事长致辞

薛利理事长致辞

星际穿越专题论坛专家作报告分享

星际穿越专题论坛专家作报告分享

天文科普教育专题论坛专家作报告分享

天文科普教育专题论坛专家作报告分享

在北京古观象台举行的圆桌对话现场

在北京古观象台举行的圆桌对话现场

专家参观北京古观象台台顶上陈列的古代天文仪器

专家参观北京古观象台台顶上陈列的古代天文仪器

9月16日至17日,2025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天文馆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北京天文馆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仰望星空智创未来——天文馆的传承、创新与全球合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中国天文学会主办,北京天文馆承办,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印度、秘鲁、越南、塞尔维亚、乌兹别克斯坦等10个国家、近200名天文馆馆长、天文学家、专家学者和行业代表,来到北京天文馆和北京古观象台,围绕天文馆的核心使命、未来发展趋势开展交流与探讨。

本次论坛旨在汇聚全球智慧,共同探讨天文科普事业的传承之道、创新之路与合作之策,推动天文馆事业在新时代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论坛设置主旨报告3个,围绕“星际穿越:沉浸式演示技术的创新与实践”“国际视野下的天文科普教育: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 设置2个专题论坛,专题论坛开展演讲18个,海报展示共计21个,并举办主题为“星空下的对话:天文与文化的交响”的圆桌对话。论坛的举办得到了嘉宾的一致认可。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理事长薛利,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党组书记,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刘晖,中国天文学会副理事长吴学兵,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赵公博,国际天文与天体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组委会主席阿尼凯特·普拉卡什·苏勒(Aniket Prakash Sule),美国阿德勒天文馆副馆长安德鲁·肯尼斯·约翰斯顿(Andrew Kenneth Johnston),上海科技馆副馆长刘健,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国家自然博物馆党委书记万士林等和国内外天文学家、专家学者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伍建民主持。

薛利在致辞中表示,希望各天文馆和科普机构要坚守初心,传承好科学精神和人类观天探宇的文化遗产;要拥抱变革,积极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创新科普展示和教育模式;要扩大开放,深化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互鉴与务实合作,推动全球天文科普事业的繁荣进步。

吴学兵在致辞中表示,天文馆应积极融合前沿科技,推动沉浸式、互动性的科普体验,并加强国际协作,共享资源、共育人才,以实现天文科普事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刘晖在致辞中表示,希望广大天文馆和科普工作者能够传承人类观星问天的文化传统,创新天文科普教育的方式方法,深化全球范围内的开放协作,共同推动世界天文馆事业迈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新未来。

本次论坛的内容丰富多彩,既有主旨演讲、专题论坛、圆桌对话,也有观看影片、新展揭幕、仪器展示等。论坛伊始,多位重量级嘉宾发表了精彩的主旨演讲,为会议奠定了高水平的学术与视野基调。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赵刚院士,发表以《Exploring the Milky Way with LAMOST Survey》为题的主旨演讲,系统介绍了基于LAMOST巡天所呈现的银河系新图景及其对理解银河系结构、形成与演化的重要意义。LAMOST巡天所取得的成果,不仅是中国天文事业的重大进展,也为全球银河系研究贡献了关键力量。

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院士、兀鲁伯天文研究所负责人舒赫拉特・叶赫甘别尔季耶夫(Shuhrat Ehgamberdiev)教授,带来了《国际视野下的乌兹别克斯坦天文教育:传承、挑战与未来路径》的分享。他从悠久的天文学历史传承谈起,介绍了乌兹别克斯坦从撒马尔罕的古天文台到现代天文教育的发展历程,并分享了在全球化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与国际同仁合作、探索未来发展的路径,体现了天文学作为一门全球性科学的文化多样性与合作精神。

来自德国‌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天文教育办公室主任马库斯·波塞尔(Markus Pössel)博士,通过视频录播方式,以《天文学教育: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全球视角》为题发表了演讲。他系统介绍了IAU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天文学教育的使命、框架和一系列旗舰项目,强调了标准化、包容性在全球天文科普中的重要性,并为全球天文馆如何更好地参与和利用国际网络与资源提供了权威指导。

这些主旨演讲从国家战略、国际区域合作到全球视角,层层递进,为论坛后续的研讨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维度。

本次论坛聚焦三大核心议题展开探讨与思考。

“星际穿越:沉浸式演示技术在天文馆中的创新与实践”:探讨LED球幕显示技术、最新天象演示软件、天文数据可视化、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数字化沉浸式演示技术和先进设备在天文馆天象厅建设和天文展览设计等各方面中的应用,分享实践经验,讨论技术发展趋势和未来前景,及其对天文科普的长远影响,探讨沉浸式演示技术在提高公众参与度和互动性方面的重要作用,分析天文馆中实现沉浸式体验面临的技术挑战等。

“国际视野下的天文科普教育: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探讨国际上天文科普教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分享各国、各地区天文馆在天文科普教育方面的创新实践经验,探讨国际与区域之间天文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和机制,分析全球天文科普教育面临的共同挑战,探讨区域合作、馆校合作、文旅融合、公众参与科学等科普形式的创新模式和思路等。

“星空下的对话:天文与文化的交响”:探讨天文学对于不同文明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分享不同文化背景下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包括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影响下的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亚天文学,以及早期中西方天文学的融合等,探讨天文学与人文艺术的创新融合,以及如何有效转化应用到天文馆的展览、节目和文化创意设计中。

会议期间,“穹顶星光——天象仪与天文馆世纪巡礼”展览正式开幕。该展览以北京天文馆珍藏的两台经典光学天象仪作为核心展品,分别是1957年北京天文馆开馆之初启用的蔡司UPP 23/2型天象仪和1976年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型天象仪,讲述了天象仪与天文馆发展的百年历程。论坛期间“探日逐梦 共绘璀璨——中国现代手绘太阳黑子百年纪念展”同时开幕。该展览以中国现代太阳黑子观测100年为主题,系统整合近百年的手绘太阳黑子观测记录、观测仪器等天文遗产,并以现代科学传播手段进行展示,旨在弘扬一代代天文工作者的卓越贡献精神。

9月17日下午,本次论坛在具有悠久历史意义的北京古观象台正式闭幕。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全球天文科普领域搭建了一个对话交流平台,更明确了未来发展的方向与路径,努力推动天文馆事业朝着传承创新与全球协作的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与会者相信,通过持续的交流与协作,全球天文馆将更好地引导公众“仰望星空”,并以智慧和创造力共同谱写“智创未来”的新篇章。

 


(北京天文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