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市科研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地处北京中关村科学城,位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度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肩负重大的职责使命。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创新管理机制、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等科技政策法规及深化改革有关要求,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综合性科研机构,成立于1984年,简称市科研院,英文名称为Beijing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英文缩写BJAST)。市科研院开办资金5000万元,出资人为北京市人民政府。住所为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7号,登记机关为北京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院长为拟任法定代表人的人选,经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依法核准后生效。
《科技智囊》杂志秉持“智囊为魂,科技为体,业界为用,管者必读”的办刊方针,是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主管、主办的新型高端智库期刊。杂志旨在通过对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决策、管理、态势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做好科技界内部以及科技界与相关决策层的交流与沟通,服务党和国家的科技决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6日 15:24
图1.通风检测一体化装备
图2.设备在朱辛庄某电力隧道施工现场进行示范应用
近年来,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多发。2025年前7个月,全国就发生有限空间作业较大事故15起、死亡50人。经统计,未按照“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要求开展作业,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城市安全与环境科学研究所刘艳团队长期从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领域的研究。为解决现有检测、通风设备需反复交替操作、费时费力的问题,团队依托北科院创新工程项目,通过标准分析、现场检测、数值模拟和试验验证等方法,研制了有限空间作业通风检测一体化装备。
团队研发的一体化装备由通风系统、检测系统、控制系统三个系统组成。装备以便携式防爆轴流风机为本体,设计制作椭圆形龙骨风管,较传统圆形风管减少30%空间占用,解决人员进出与通风冲突的问题。装备集成氧气、硫化氢、一氧化碳、可燃气体四合一气体检测模组,通过LoRa无线通信,实时传输检测数据。根据北京市地方标准《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规范》(DB11/T 852-2019)作业环境分级标准及不同级别防护要求,设计开发电控程序,基于实时检测数据驱动通风设备自动启停,实现了基于不同气体危害级别的机械通风自动化控制。此外,通过设置分级报警、防护引导等语音提示功能,可以有效规范有限空间作业现场人员操作,防范事故发生。
该装备的研发,在减少人员操作的同时,能够有效满足作业前和作业过程中气体检测和机械通风两大关键安全防护措施实施的需要。该装备已在北京市电力、燃气等单位有限空间作业现场进行了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基于该装备的研发,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出版专著1本。
下一步,团队还将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防护和应急救援装备研发方面继续开展研究,通过研发轻量型、舒适型、智能化的通风检测和个体防护装备,以期进一步提升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防护水平,切实保护有限空间作业人员生命安全。
(秦妍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