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市科研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地处北京中关村科学城,位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度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肩负重大的职责使命。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创新管理机制、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等科技政策法规及深化改革有关要求,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综合性科研机构,成立于1984年,简称市科研院,英文名称为Beijing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英文缩写BJAST)。市科研院开办资金5000万元,出资人为北京市人民政府。住所为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7号,登记机关为北京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院长为拟任法定代表人的人选,经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依法核准后生效。
《科技智囊》杂志秉持“智囊为魂,科技为体,业界为用,管者必读”的办刊方针,是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主管、主办的新型高端智库期刊。杂志旨在通过对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决策、管理、态势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做好科技界内部以及科技界与相关决策层的交流与沟通,服务党和国家的科技决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3日 15:53
杂志封面
杂志目录
近日,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智库中心于《前线》杂志发表文章,原文刊载于《前线》杂志2025年第10期。
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智库中心
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党中央赋予北京的光荣使命和重大战略任务,是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的关键引擎。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北科院”)以建设首都高端智库为抓手,通过科技特色赋能、精准服务决策、创新宣传阐释、探索机制突破,走出了一条有自身特色的智库发展之路。
科技特色鲜明的智库根基
北科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的综合性科研机构,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归口管理,地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1984年10月,北科院正式成立。这座以改革创新为基因的综合性科研机构,以科技创新、科学普及、科技服务为锚点,在首都创新发展的宏大叙事中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北科院组建了由统计学、经济学、社会学、情报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的决策咨询服务团队,以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为宗旨,积极发挥咨政建言、理论创新等功能作用,长期为北京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决策提供智力支撑。2017年9月,北科院获批成为首都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2019年10月,获批成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基地,并连续5年被评为“优秀研究基地”,基地人员连续5年获“优秀研究员”“优秀工作者”称号。2025年3月,入选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科技智库网络成员单位”,7月入选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中国智库综合评价研究项目(2025)AMI智库”名单,智库综合影响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服务首都发展的智库担当
北科院突破传统研究范式,建立完善“出题—答题—阅卷—转化”机制,创新构建“问题从一线来、方案到一线去、成效由实践检验”的决策科学化新生态。
“出题”机制是“研究的需求从哪里来”。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市委市政府重大关切、市有关部门重大科技需求等方面进行策划选题。每年年初征集20余家市有关部门的决策研究需求,策划研究选题、报送决策报告。每一个选题都力求服务于决策需求,每一个研究方向都力争对准科技创新中的痛点难点问题。最终形成的决策报告,成为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参考。
“答题”机制是“研究要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请党委和政府出题目、交任务,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问题,组织研究团队开展针对性研究。例如,北科院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所受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委托,主动参与《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的立法调研工作。研究组对国家和其他省(区市)的科技法治体系建设的有关做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会同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部门深入“三城一区”等进行考察调研,形成了《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立法涉及的重点问题报告和突破清单。
“阅卷”机制是“研究成果由谁来评判”。请党和政府有关部门做“评判者”,把发现真问题、拿出解决问题的真招实招作为评判研究成果的重要标准,凝练形成决策建议和理论文章。北科院专家学者坚持“北京急需、突出特色、软硬结合、注重应用、引领发展”的理念,努力探寻如何将党中央决策部署,转化为具有北京特色、能够指导北京发展的生动注脚与深刻诠释。北科院借助主流媒体平台,将研究成果传播得更远、更广。在《光明日报》“红船初心”专刊、“智库”“光明调查”等重要版面上,精心策划推出了9篇系列整版文章。
“转化”机制是“研究成果的应用奔哪里去”。认真回答好、服务好党和政府的决策问题,将研究成果融入战略规划、法规政策、改革方案、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2023年以来,北科院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200余项,专报内参采纳430余项;参与起草国家和市级政策文件30余件。截至2025年7月,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和《求是》“三报一刊”上发表文章120余篇。
勇立时代潮头的高端智库
作为首都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北科院不仅深耕科技创新政策研究,更依托“软硬结合”优势——深度融合先进计算等“硬科技”与战略研判、政策分析等“软科学”,持续赋能决策科学化与治理现代化。同时,积极构建新媒体传播矩阵,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智库品牌。
“软科学”与“硬科技”深度融合。聚焦新型科技智库建设,开展“软科学”和科技政策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撑。注重将科研项目成果转化为理论文章和智库成果,并融入决策咨询研究,形成“研究—转化—智库成果”的闭环。注重科技创新与政策研究同步推进,通过举办技术创新大赛、参与全球创新网络等方式,筛选科研项目、辨识前沿课题、确定科研路径,为高精尖科技研发提供智力支持与资源支持。
现实研究与虚拟优化相辅相成。2024年,北科院科技情报研究所推出科技情报领域首款以科技动态为特征的垂类大模型,实现智能问答、简报生成等功能。城市系统工程研究所依托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融合大数据等技术,以重大活动为演练场,优化20余项关键技术,助力30多部技术标准制定与修订、3部政府文件出台,并编制国内首部相关导则与指南。
传播矩阵与国际交流相得益彰。形成了包括《科技智囊》在内的12本科技期刊、《北科参考》内参、“科技智囊”学习强国号以及“北科智库”微信公众号等为主要载体的立体化传播矩阵。每一篇文章都经过精心策划与严格审核,力求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复杂的科技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此外,北科院通过中关村论坛平行论坛、中关村全球高端智库联盟等一系列品牌活动和交流平台,不断拓展国内外影响力。
(科技智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