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普及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学普及行动计划(2023-2025年)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落实《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重点任务,落细《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十四五”时期创新发展规划(2021-2025年)》《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落实〈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实施方案》,特制定《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学普及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一、基本原则

(一)加强党的领导。院党组要履行科普工作领导责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科普工作全过程,落实科普相关法律法规,坚持把科学普及放在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把科普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与科技创新协同部署推进。

(二)坚持价值引领。突出科普工作政治属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坚持服务大局,聚焦“四个面向”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厚植创新沃土,形成崇尚科学的环境,以科普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

(三)发挥体制优势。进一步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科学统筹、凝聚优势、优化机制、协同推进。建立自上而下的科学普及驱动模式,实现对全院科普资源的高效配置,形成工作合力,提升科普工作投入产出比,打造精品科普产品和活动,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四)强化工作机制。坚持统筹协同,完善“1+3+N”院科普工作体系,提升体系整体效能。传播中心负责统筹管理全院科学传播与科学普及工作,组织实施院重大科普活动。自然馆、天文馆、麋鹿中心发挥科普主力军作用。科普基地及院属相关单位强化科普生力军作用。协调中央在京机构、北京和津冀机构、市场主体参与,加强各方协同联动和资源共享,加强科研、科普和成果转化互促发展,构建开放合作、共建共享的科普工作平台,促进院内外大科普格局形成。

(五)拓展传播渠道。加大与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类媒体合作力度。做强科普线上传播渠道,充分利用新媒体和新技术手段,加强网络直播、短视频、公众号、微博等方式传播。探索大众科学传播融媒体运营模式,打造国内顶级数字化科普传播平台,更好服务数字科普资源建设、智慧科普建设,提升全媒体科学传播能力。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市科普主力军作用更加突出,科学传播能力进一步提升,打造一批具有行业特点的科普活动,形成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科普研究成果。组织各类科普活动800场,新出版科普图书300种,研发科普文创产品80种,实现科普服务公众达2.5亿人次以上,推动北京科普事业发展,提升公众科学素质,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三、重点任务

聚焦创建院科普品牌、强化全媒体科学传播能力、提升科普阵地服务能力、促进科普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开展科普交流与合作5方面重点任务,实施15项工作任务。

(一)创建院科普品牌

1.打造精品科普活动集群

建立北科院科普频道,打造一批群众喜爱的科普品牌活动。推出京津冀科普研讨会、科普讲解大赛、北科宣讲团等品牌活动。统筹全院科普资源,举办北京科技周北科院专区、全国科普日北科院专场等重大群众性品牌科普活动,促进院科普品牌建设。持续提升“全国中学生天文知识竞赛”等一批特色科普活动。(传播中心、院属相关单位)

2.加强科普产品供给

研发科普视频课、科学探究课、科技实践课等科普产品,做优北科院特色科学教育服务。鼓励和支持科普讲解、科学演示等多种方式的科普产品创作,开发“AI+科普”平台,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网络科普品牌。面向“双减”工作需求,开发北科院特色科普研学产品。(院属相关单位)

3.开展科普理论研究

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理论研究和宣传阐释,加强科学普及和科学素质建设领域基础理论、发展规律和实践战略研究,加强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研究。持续加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基地和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创新智库的科普理论研究,为国家和本市科学普及和科学素质建设贡献北科智慧。(院属相关单位)

(二)强化全媒体科学传播能力

4.打造有影响力的融媒体矩阵

加大新媒体技术在科普领域的应用,探索大众科学传播融媒体运营模式,完善融媒体传播平台建设,形成汇聚特色科技信息的发布、交流或科普平台。大力发展网络科普,发挥网络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覆盖面广的优势,支持适应新媒体特点的科普内容创作和传播载体建设。(传播中心、院属相关单位)

5.加强与各类媒体的合作联动

强化与中央、地方及行业主要新闻媒体共同开展科学传播与报道,加大科技科普宣传力度,加强对我院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科普活动和科技工作者的宣传,积极参与科技领域热点敏感话题、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联合新媒体网络平台,推动网络直播、短视频、公众号等新媒体科普,全方位传播北科声音,弘扬北科创新主旋律。(传播中心、院属相关单位)

(三)提升科普阵地服务能力

6.推进自然馆新馆建设和整体提升

开展“国家自然博物馆”揭牌、完善国家馆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研究型博物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做好藏品征集、建设数字博物馆、推动展陈设计和学术文本编制等七方面工作。改造提升现有场馆基础设施。(专班办、自然馆)

7.优化北京天文馆科普基础设施

推动剧场设备软硬件升级。加快推动馆外天文观测基地(点)建设工作,选择具有良好观测条件的天文观测基地(点),支撑天文观测、科普直播、科普竞赛等活动。(天文馆)

8.加强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场馆建设

推动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研究探索建设生物多样性主题公园。推动麋鹿探索教育基地建设,为中小学生提供科学探索平台,打造生态摄影基地。加强麋鹿中心基础设施、科普设施、游客服务设施建设。推进生物标本的收集、制作,开展生态文化、动植物资源等藏品收藏工作。(麋鹿中心)

9.推动数字博物馆建设

加强数字博物馆顶层谋划,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强化数字赋能,聚焦建设和完善藏品保护与利用系统、公众服务与体验系统、场馆运营系统,探索打造藏品数据闭环,致力提供以人为本、以体验为核心的观展和科普教育服务,逐步实现安全、智能、绿色低碳的场馆运营。(专班办、自然馆、天文馆、麋鹿中心)

10.创新场馆特色科普活动和产品

围绕自然、天文与生物多样性等领域,拍摄和制作科教片,开展“自然学堂”“宇宙少年团”“乐享生物多样性”等各类主题科普活动、体验活动。针对不同人群、不同领域,打造系统化、常态化的自然教育科普课程。开展展览策划和展教资源的模式研究。(自然馆、天文馆、麋鹿中心)

11.推动优质科普文创产品开发

开发自然、天文等主题的科普文创产品,推动优质科普文创产品开发落地。探索科普文创产品转化有效模式,促进北科院科普产业发展。注重原创科普图书特别是原创少儿科普图书出版,不断扩大原创科普作品的社会影响力。(院属相关单位)

(四)促进科普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

12.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开放共享

拓展科研基础设施的科普功能,引导和推动院各级创新平台资源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开展“科学研究初探”主题实验室开放活动等。(院属相关单位)

13.促进科技资源科普化

支持院属单位围绕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热点,聚焦院发展重点开展科普活动及科普产品研发。面向青少年,开发院重点领域的科普课程和活动。创作原创科普剧,打造科普剧展播平台。研发营养健康、安全风险、智慧照护等方面的适老科普产品和服务,研发老年人综合能力评估小屋。(院属相关单位)

(五)开展科普交流与合作

14.推动区域科普协同

统筹院科普力量,调动在京科普资源,实施“京津冀科普行”“科普进偏远山区、革命老区”等公益科普活动。联合社会力量,面向北京市对口支援地区开展公益科普活动。(院属相关单位)

15.加强国际科普合作

举办中关村论坛平行论坛自然博物馆可持续发展论坛、国际自主智能机器人大赛、环球自然日等有较强影响力的会议和活动。组织参加国际天文奥赛。(院属相关单位)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突出党建引领,加强党组领导和调度,推动科研科普结合和事企协同,强化项目、资金、人才等资源保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促进《行动计划》有力有序有效实施。加强文化建设,践行“守正出新 知行合一”的北科精神,不断增强科普、科研工作者的使命感。

(二)强化任务落实

主责单位应及时明确任务/项目负责人,主责单位分管院领导要督促有关任务及项目的实施。全院将适时对《行动计划》进行动态优化调整,评估结果将同各单位绩效考核挂钩。强化财政经费使用绩效评估,提高投入产出效益,并将评价结果与后续投入挂钩。完善管理体系,防范财政资金使用风险。

(三)完善机制保障

完善科普资源统筹协调机制、重点任务落实机制、 科普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院属单位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依靠科研项目开展科普工作。统筹安排财政资金和责任单位自筹资金,围绕《行动计划》目标与重点任务,以项目绩效为导向,优化项目全链条管理,持续提升科普项目绩效。

(四)促进人才发展

强化人才队伍成长建设,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大科普人才培养,组织开展科普人才培训,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将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统一结合。加强科普人员的科技知识、组织管理、大众传播技能等专业知识。发挥科普志愿服务作用,推动科普志愿者队伍高水平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