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年05月22日 09:11
《科技智囊》2025年第4期封面
《科技智囊》2025年第4期目录
《科技智囊》2025年第4期目录
新质生产力专题
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创新研究“丛林化”的反思与干预
李红玲
刘超
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坚实的创新理论体系为指导。但当前创新研究存在“丛林化”趋势,各种泛化的“X+创新”式表述缺乏学理规范性,这不利于学科可持续发展,更不能指导创新资源配置。拟厘清该“丛林化”现象产生的原因,然后对其进行体系化干预,助力学界形成健康的创新研究风气。[研究方法]以理论文献为基础,首先描述了管理理论丛林化的一般性内涵特征;然后阐释了当前创新研究“丛林化”的总体表现和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不利影响;接下来结合文献中的史实资料,从创新研究的价值源泉、领域分布、发展机会、成长空间和人文归属五个方面揭示了创新研究“丛林化”的成长演化;最后,为干预其“丛林化”,以元理论研究为手段、以理论数据为基础、以包容性和动态性为原则,构建了涵盖创新研究三大主要学科领域和典型分支理论、呈树状而非丛林式的体系框架。[研究结论]第一,创新研究“丛林化”是创新研究本身创新性不足的表现,建议深化科研评价体系改革,切实加大培育创新研究者自身的创新精神;第二,创新研究要始终突出科技创新这一合理内核,避免走向散漫发展;第三,建议加强创新研究的跨学科合作,同时加强元理论研究,实现创新研究理性回归。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管理理论丛林(MTJ);元理论;创新;国家创新系统;泛化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的三大产业:指标体系、动态格局以及区域协同发展对策
常志勇
衣景瑜
河南科技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程豪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摘要:[研究目的]为深入探讨新质生产力视角下三大产业的动态格局,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区域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方法]从三大产业的关键领域和核心要素出发,构建反映新质生产力内涵的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确保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基于除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外的31个省(区、市)在不同时间段内三大产业的新质生产力指数,运用全局Moran’I指数和局部Moran’I散点图,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对新质生产力进行深入分析;此外,还通过区域间空间相关性与异质性的分析,揭示新质生产力的空间溢出效应与协同互动关系。[研究结论]三大产业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存在显著差异;第一和第三产业的新质生产力整体呈上升趋势,而第二产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新质生产力具有显著的集聚效应。研究结论将为产业政策制定、区域规划及企业战略提供精准的理论指导和实证依据。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三大产业;时空差异;区域协同发展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人工智能赋能传统制造业升级的路径、挑战与建议
金永花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政策研究所
辛伟涛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
王珊珊
周口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传统制造业是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基底,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已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而人工智能是当前引领产业变革的重要变量。因此,探究人工智能赋能传统制造业升级的路径,能够为提升产业竞争力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研究方法]首先分析当前人工智能赋能传统制造业升级面临的内外部形势,然后从算力算法、数据规模和应用场景的视角,总结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和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的现实基础。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人工智能对传统制造业升级的赋能路径,并进一步归纳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最后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对策建议。[研究结论]研究发现,人工智能赋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在内外部发展新形势新环境下的必然选择,我国在算力算法、数据规模以及应用场景方面具有优势基础。人工智能目前主要依托大小模型、具身智能、生成式AI及数字孪生等技术赋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但是仍然存在底层技术优势不明显、算力体系发展不平衡、语料数据库建设困难等问题,需加快构建一体化算力服务体系,促进大小模型协同发展,打破数据资源瓶颈,“点—线—面”有序推进技术赋能,建立健全生态化赋能体系。
关键词:人工智能;传统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算力网络;数据规模
萃智理论(TRIZ)的适用性和应用效果分析——以北京地区为例
怀马龙
王泰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创新服务中心
黄艳
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作为一项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的创新方法,萃智理论(TRIZ),意为发明问题解决理论,该理论是否仍适用于当前新产业的发展需求一直是研究的焦点问题。因此,有必要对萃智理论的适用性、应用效果进行深入研究。[研究方法]基于2022年到2024年北京地区企业应用萃智理论的370份有效案例,采用数据统计方法,对该理论的适用性、应用效果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论]研究结果显示:第一,萃智理论在北京地区的45个行业领域内均有应用,在央国企的应用更为普遍;第二,22种萃智理论工具在不同行业领域有具体应用,说明不同类型企业能够针对不同类型问题有的放矢地使用萃智理论工具,其中制造业使用因果链分析工具较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使用功能分析工具较多;第三,萃智理论的应用有助于企业提高知识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且在知识效益的提升方面效果最为明显;第四,该理论的应用还有助于企业工程师的培养。
关键词:萃智理论;适用性;工具使用效果;技术创新;企业综合效益;工程师培养
数字治理与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赋能绿色消费的内在机制与实现路径
孙全胜
上海大学新经济结构研究中心
摘要:[研究目的]随着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消费者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如何让数字经济更好地赋能绿色消费,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围绕这一问题,从数字经济与绿色消费的密切关系出发,就数字经济赋能绿色消费的具体领域,如绿色生态、绿色制造、绿色物流、低碳出行、食品安全等,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利用数字经济增强消费者环保意识、推广绿色消费模式的机制,指出了数字经济赋能绿色消费的实现路径包括政策支持和技术支撑等方面的内容。[研究结论]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建议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和加强法律保障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加快数字技术,如采用数据共享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区块链等,在绿色消费领域的创新应用;推进数字经济与绿色消费的标准建设。
关键词:数字经济;绿色消费;技术支撑;政策支持;低碳出行
中国数字政府(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探索可视化分析
马孟欣
白玉良
秦海波
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目前,我国的数字政府研究正蓬勃发展。通过对2001年到2024年间数字政府的期刊论文数据进行可视化定量分析,可以梳理我国数字政府建设的历史沿革,探究当前研究的焦点、前沿。[研究方法]借助CiteSpace工具,并运用文献计量方法,综合研究热点、发文情况、研究来源等,梳理我国数字政府在2001年到2024年间的发展情况。[研究结论]我国数字政府(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主要聚焦于以下四个方面:数字政府的理论框架与治理模式、数字化转型与智慧治理、数字法治政府与政务服务优化、社会公平与区域协调发展等,并经历了从信息化(2001—2011年)到数字化(2012—2021年),再到智能化(2022—2024年)的演进过程。
关键词:数字政府;文献计量;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
科技文化与传播
当代智库传播策略的跨学科建构
李静
国防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智库传播是一个跨学科的意义建构过程。以往研究侧重从特定学科角度来分析智库传播的内容、方式、主体和效果,缺乏对智库传播策略生成的系统性考察。基于此,拟从跨学科视角构建更加系统的智库传播策略分析框架。[研究方法]通过梳理和分析以往智库传播研究的主要理论,包括社会学、传播学、语言学,分析三种理论视角的优势与不足,据此,以建构主义的理念为基础,构建对当代智库传播策略的跨学科分析框架。[研究结论]跨学科分析框架可以全面呈现智库传播策略各个要素之间互动的学理性基础,能够更为系统地考察智库传播策略的生成逻辑。在此框架之下,传播策略可分为策略定位和策略实施两个维度,策略定位包括传播取向和传播目标,策略实施包括话语策略与非话语策略。智库传播策略制定是一个系统、连贯的过程,因此,需要调动智库内外的多种资源,需要了解历史与现实的价值取向,需要塑造话语与非话语维度的协同传播理念。
关键词:当代智库;传播策略;跨学科;系统性;建构
人工智能时代的机器人艺术创新与文化建构
王强春
四川传媒学院融合媒体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旨在探讨机器人艺术如何融合人工智能、情感计算与多模态交互技术,突破传统艺术创作边界,实现智能化、情感化艺术表达,构建和谐的人机共生文化。[研究方法]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考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机器人技术与艺术创作演变与范式,对机器人艺术核心理论进行梳理,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具体以生成式算法、情感计算与多模态交互技术为理论基础,阐明机器人艺术的智能创作过程与实现路径。[研究结论]机器人艺术通过技术驱动实现艺术表达范式与文化认知框架的重构,展现出跨学科、跨文化的显著特征。研究表明,机器人正逐步从无情感工具向具备共情能力的准社会成员转变。机器人艺术需要平衡好科技与伦理之间的关系,以更加友好的交互界面融入人类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场景之中,推动机器人艺术向更具人文关怀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机器人艺术;情感识别;人机共生;文化建构;机器人伦理
生成式人工智能虚假信息治理的策略探究
郭佳楠
亚洲理工学院发展与可持续性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
阮氏福来
亚洲理工学院发展与可持续性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生成式人工智能(GAI)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信息生产效率,但同时也带来了虚假信息泛滥的风险,影响社会信任、市场公平、金融安全乃至国家治理。面对这一挑战,加强虚假信息治理的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研究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揭示生成式人工智能虚假信息的潜在风险;以此为切入点,深入剖析生成式人工智能虚假信息产生潜在风险的逻辑成因。[研究结论]为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虚假信息泛滥的风险和治理挑战,应当从完善虚假信息治理的规范体系、厘清虚假信息治理的主体责任、优化虚假信息治理的制度环境入手,构建生成式人工智能虚假信息的治理框架,从而为清朗网络空间建设、人工智能技术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政策参考。
关键词: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虚假信息;监管;责任划定;信息筛选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