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市科研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地处北京中关村科学城,位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度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肩负重大的职责使命。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创新管理机制、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等科技政策法规及深化改革有关要求,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综合性科研机构,成立于1984年,简称市科研院,英文名称为Beijing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英文缩写BJAST)。市科研院开办资金5000万元,出资人为北京市人民政府。住所为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7号,登记机关为北京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院长为拟任法定代表人的人选,经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依法核准后生效。
《科技智囊》杂志秉持“智囊为魂,科技为体,业界为用,管者必读”的办刊方针,是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主管、主办的新型高端智库期刊。杂志旨在通过对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决策、管理、态势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做好科技界内部以及科技界与相关决策层的交流与沟通,服务党和国家的科技决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1日 16:41
致辞嘉宾、主持人及主讲人
交流互动
北科沙龙现场
6月26日下午,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北科院”)举办“北科沙龙”,本期主题为“智探前沿 践创未来——科技情报大模型实战先锋”。北科院党组副书记杨东起出席沙龙并致辞,院科技情报研究所所长张士运主持沙龙。此次沙龙由北科院主办,院科技情报研究所、院科学传播中心承办。
杨东起在致辞中指出,科技情报智能化转型是支撑北科院乃至首都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情报所在情报大模型实战中取得有益成果,期望以此次沙龙为契机,共享大模型技术的最新进展,共商突破科技情报智能化瓶颈之道,共研场景落地的创新路径,合力激发科技情报大模型的巨大潜能,共同谱写科技情报智能化发展的崭新篇章。
本期“北科沙龙”邀请院科技情报研究所的6位主讲人一站式介绍了情报所现有的5款科技情报大模型工具及平台,包括科技情报大模型、科情头条平台、开放科学平台、全球智库报告平台、院文献服务平台,主要围绕就开发背景、应用场景、操作方法及技巧进行了主题分享,其应用将极大提升科研和工作效率,为创新发展助力。
侯元元副所长分享了“科技情报大模型的探索与思考”,重点阐述了人工智能发展趋势,科技情报大模型建设的背景、过程、特色成效与成果推广,立足情报服务需求,规划了多模态异构数据融合、科技情报工具库、情报智能体开发、系统架构升级的未来研究方向,畅想科技情报大模型的未来方向。
杜赟副研究员分享了“科技情报大模型分场景下的使用方法和实际操作”,以普通科研人员的角度介绍了科技大模型如何在科研工作中发挥作用,阐述了该模型的智能问答、辅助写作、辅助阅读等核心功能,并进行现场演示。
王强副研究员分享了“科情头条平台介绍与应用”,以产品背景、用户分析为切入,介绍了科情头条的产品定位——为每一位关注科技创新的用户提供一个专属情报专家,展示了移动端、PC端、数据端的不同产品形态,阐述了信源体系、编审体系、产品体系、用户体系、服务体系、技术体系等运营体系,介绍了前沿科技版、产业研究版、科学普及版等不同领域实践案例。
刘彦君研究员分享了“洞见全球智慧——全球智库报告平台”,以信息时代的挑战这一痛点做切入,阐述为何需要这个平台,并用实际数据告诉我们,作为自动化全球智库情报中枢的平台到底是什么,其核心优势、情报价值和实际功能如何,并现场演示了平台的操作和使用方法。
张媛分享了“文献服务平台介绍与应用”,该文献服务平台旨在为科研创新提供全面资源保障,已涵盖论文、专利、标准、产业数据及分析工具等全类型资源,演示平台功能并解答了共性问题。
类淑霞研究员分享了“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开放科学平台介绍与应用”,介绍了该平台整合资源,集合三大模型,分析了运行中产生的数据多元化、不同数据的标准、数据安全风险等问题,展望了开放科学平台迭代转型升级、完善机制,更好地为产业服务的发展方向。
在交流互动环节,参加人员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深入交流,共同探讨情报大模型从实验到实战在不同领域内的应用和挑战。
北科院内设机构、相关院属事业单位和市科委相关处室的领导、科研人员近60人参加此次沙龙。北科沙龙将持续深化实效,营造创新生态,为科技人才提供交流展示的平台,为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科技情报研究所/文 科学传播中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