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智库> 智库动态

《科技智囊》2025年第7期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3日 14:42

《科技智囊》2025年第7期封面

《科技智囊》2025年第7期封面

《科技智囊》2025年第7期目录

《科技智囊》2025年第7期目录

《科技智囊》2025年第7目录

《科技智囊》2025年第7目录

《科技智囊》2025年第7期目录

《科技智囊》2025年第7期目录

创刊30周年专题

 

基于数据驱动的全球关键技术基础研究竞争格局测度、分析与建议

顾天安 

许斌 

章东辉

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在全球科技竞争与技术安全博弈加剧的背景下,精准测度关键技术领域基础研究竞争格局对国家战略布局至关重要。[研究方法]基于WoS(Web of Science)数据库近10年所收录的2650.9万份高水平文献资源,综合运用文献计量、主题演化和可视化分析手段,结合SCP(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结构—行为—绩效)分析框架,通过自主设计竞争集中度、领先度和影响力评估指标体系,对全球关键技术领域竞争力展开定量测度。[研究结论]中美在AI、量子计算等关键技术领域已形成“双峰”竞争格局,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基础研究发文量大幅增加,但在高被引论文占比以及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率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提升空间。当前,我国关键技术领域基础研究亟待实现从“注重规模增长”到“追求质量提升”的核心转向。

关键词:关键技术;基础研究;竞争格局;高质量发展;SCP分析模型

 

 

 

区域科技创新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人才生态:上海的实践与路径

张仁开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摘要:[研究目的]分析上海科技人才生态建设的主要成效及问题,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人才生态的思路和建议,有助于上海加快建设人才高地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研究方法]通过理论归纳和实践分析,提炼科技人才生态内涵及要素,总结上海科技人才生态建设现状及态势。[研究结论]上海进一步营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人才生态,应聚焦政策性支持的堵点、制度性改革的难点、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盲点,强化治理导向,健全培育人才的现代化制度体系,强化产业导向,拓展支撑人才高能级产业平台,强化需求导向,优化赋能人才的全链条精准服务。

关键词:科技人才;科技人才生态;高水平人才高地;上海

 

 

优化上海科技法治环境的对策

刘道云

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

摘要:[研究目的]在上海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应当坚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制度创新为抓手,充分发挥法治在保护科技创新、科技产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优化科技法治环境是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途径,优越的科技法治环境是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保障。因此,研究进一步优化上海科技法治环境的对策,对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意义重大。[研究方法]分析上海科技法治环境的现状,结合新兴科技创新发展带来的新问题和对法治环境提出的新要求,从立法、司法、执法、法学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等维度全面审视上海科技法治环境的不足之处和优化发展机遇。[研究结论]就优化上海科技法治环境提出六点对策建议:一是对标国内其他自主创新示范区,制定“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二是推进上海新兴科技领域立法,健全上海科技法制体系;三是推动国家完善顶层科技立法设计,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法典”;四是推动长三角共同组建“长三角科技法院”,强化科技创新司法保障;五是加强上海科技领域监管执法创新,完善科技类案件执法保障;六是加强上海科技法学学科和科技法律人才队伍建设,强化理论和人才保障。

关键词: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法治环境;科技产权;科学技术法典

 

 

我国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发展现状探析——以吉林省院士工作站为例

陈舒 

李青 

聂霞

吉林省科技创新研究院

摘要:[研究目的]院士工作站作为连接“顶尖智力资源”与“区域产业发展”的桥梁,是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平台,本研究以院士工作站为研究对象,旨在推动吉林省院士工作站高质量发展。[研究方法]在对全国和先进省市院士工作站的发展现状、学科领域分布及地域分布进行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对比分析各省市院士工作站建设模式、奖补情况、人才引进和协同攻关情况。通过分析其工作亮点,借鉴其工作经验。[研究结论]基于吉林省院士工作站的发展情况,围绕吉林省科技发展和产业需求,充分发挥吉林省科技创新作用,提出创新运营模式、深化协同创新、完善人才引育机制、提高服务质量等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院士工作站;数据统计;对比分析;吉林省;建设模式

 

 

 

新质生产力专题

 

低空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系统机理、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朱长兵 

陆晨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新质生产力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支撑,对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低空经济作为当代经济发展的全新领域,与新质生产力存在互为表里的紧密联系。探讨低空经济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剖析制约二者协同发展的关键瓶颈,提出针对性突破路径,以期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研究方法]围绕“低空经济驱动新质生产力”核心命题,构建“技术—要素—产业”分析框架,结合政策文本解读与产业案例分析,系统阐释低空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机理,并梳理低空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研究结论]低空经济通过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促进产业深度转型三维路径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但存在政策协同不足、核心技术受制、市场培育滞后等现实困境;应通过构建新型政策协同体系、突破核心技术瓶颈、释放市场潜力动能等举措,实现低空经济与新质生产力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技术创新;政策协同;市场培育

 

 

 

科技政策与管理

 

高校科研管理数字化转型路径探析

秦妍 

钱立军 

孙永波

北京工商大学科学研究院

摘要:[研究目的]高校科研管理数字化转型是提升科研管理工作效率、加快建设高校“双一流”进程和确保科研事业长远发展的根基,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研究方法]基于高校科研管理数字化转型中的信息系统效率低下、数据壁垒阻碍协同、管理制度缺乏数据驱动等核心问题,采用案例分析法,以S高校科研管理实践为研究对象,从技术层面、流程层面和制度层面等角度总结了如何提升科研管理效能。[研究结论]对此,提出高校在转型中注重用户需求导向、优先解决高频痛点业务、加强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的建议;S高校科研管理数字化转型以技术平台为支撑、以流程协同为核心、以制度变革为保障,三者协同推进实现效能跃升。

关键词:科研管理;数字化转型;数据驱动;高校科研;流程优化

 

 

生成式人工智能嵌入数字政府建设的价值、风险与应对

李晓睿 

郭婕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作为智能时代的新兴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凭借多重功能在辅助政府科学决策、优化政务服务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成为提升数字政府建设水平的新途径。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嵌入数字政府建设中,有助于构建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智慧型数字政府。[研究方法]结合多种案例,从生成式人工智能嵌入数字政府建设中的价值入手,系统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为政务发展带来的便利。但技术异化现象的存在,为嵌入途径带来诸多风险,如数据安全、算法偏见、技术依赖以及法律伦理等。[研究结论]构建“数据—算法—技术—法律”四维框架,针对嵌入带来的风险提出保障数据安全、优化算法设计、加强技术监管、健全法律法规等解决措施,为今后发挥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数字政府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促进政府数字化转型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生成式人工智能;数字政府建设;政务场景;风险治理;政务服务

 

 

 

科技文化与传播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路径——技术逻辑与教育逻辑的张力及其调适

庄琳璘 

谈娅

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处理好技术逻辑与教育逻辑的深层博弈,如何在保持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的前提下实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有效嵌入,成为当前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不仅要传递价值理念和政治立场,更要积极回应数字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研究方法]基于政策文件与最新文献梳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现状,提炼教学内容生成、课堂交互、学习支持与教学平台建设等具体实践场景,结合教育技术哲学与意识形态理论,对生成式人工智能介入思政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多维难题进行了系统剖析。[研究结论]从内容生成、交互重构、学习支持与平台融合等维度来看,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提升教学效率与丰富教学形式方面有巨大的潜力,同时也存在着技术逻辑与教育逻辑的错位、情感交互局限、模型偏见与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教师主体性弱化、代际分化与适应断层等核心难题。实现生成式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关键在于打造本土化的思政课人工智能模型,完善人机协同育人机制,健全教学伦理规范体系,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并强化学生主体性引导。未来需坚持价值导向与创新驱动并重,系统推动技术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确保育人目标在数字时代实现本质升维。

关键词:生成式人工智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数字化

 

 

人工智能时代的网络影像现状与发展趋势

周于琬 

吴星润

四川文理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系统分析人工智能时代中网络影像的技术演进、应用现状与未来趋势,揭示人工智能技术在网络传播中所带来的人文伦理、版权及社会影响等关键挑战,强调人工智能技术在未来发展中规范使用的重要性。[研究方法]通过对比实验生成对抗网络(GAN)、变分自编码器(VAE)、卷积神经网络(CNN)这三种技术框架,构建“技术—应用—治理”三维分析模型,结合具有典型代表的争议案件,探讨网络影像的技术特性与人文价值协同路径。[研究结论]虽然人工智能技术显著提升了网络影像的生成效率与质量,但是人工智能生成影像在社交媒体、数字营销等场景应用中引发了版权归属与伦理争议。因此需建立动态监管机制与跨学科研究范式,推动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为网络影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人工智能;网络影像;生成对抗网络;技术伦理;数字版权


(科技智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