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创新> 创新动态

分析测试所5项科技成果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分析测试科学奖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27日 16:00

近日,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公布了分析测试科学奖2025年度获奖名单,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所(以下简称“分析测试所”)共5项科技成果荣获二等奖,其中,牵头3项、参与2项。

本次获奖项目覆盖了新材料、生物技术、食品安全等分析测试领域,包括催化材料原位表征、生物分子精准检测、矿物油分析等方面。

武彦文博士团队申报的“食品中矿物油分析检测技术的创新应用”项目,通过样品前处理方法集成创新和分析谱图自动判别方法突破,建立了各类样品中饱和烃和芳香烃矿物油的高灵敏度检测方法。国际首创开发了混合溶剂法提取奶粉蛋白包裹的矿物油,并创建了一种溯源奶粉污染来源的分析方法;建立了大米中芳烃矿物油的荧光快速测定法;基于人工智能创建了矿物油谱峰的自动判别方法。在国内率先建立了粮油食品中低含量矿物油的离线和联用检测方法;国内率先获得食品及食品包装材料的矿物油检测方法(非标方法)的中国计量认证(CMA)和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资质认定。

刘向文博士牵头联合清华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共同申报的“单原子/纳米催化材料的原位表征分析方法与应用”项目,围绕单原子/纳米催化材料的形成机制以及构效关系开展的原位表征分析工作,发展了催化材料在合成过程中的原位表征分析方法,设计开发了基于光谱学催化材料在催化过程中原位评测系统,建立了催化材料在催化过程中构效关系的原位表征方法,实现了单原子/纳米催化材料在催化作用中的实时原位分析检测,为深入理解单原子/纳米催化材料的催化机理以及合成更优催化剂材料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闫志勇博士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青岛滨海学院共同申报的“基于纳米材料表界面调控的生物分子精准检测与功能应用研究”项目,系统构建了具有高特异性识别、多模式信号输出与跨领域应用能力的光电化学传感平台,突破了传统生物传感器中界面电荷复合率高、信号响应不稳定及实际样品适应性差等技术瓶颈;揭示了光电性能调控电子产生及转移的内在机制;创新发展了“均相催化诱导电致化学发光响应”与“共振能量转移放大”,结合光激发可逆变色技术,实现蛋白激酶、抗生素等高灵敏检测,检测限低至10-12mol/L;光电磁信号响应时间缩短至秒级,检测准确率超95%。

2项参与并获奖的项目分别是由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牵头的“冬奥会食品供应链有害因子智能化快筛和预测预警技术及应用”项目、北京建筑大学牵头的“基于金属有机框架功能材料的污染物检测及去除技术研究”项目。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