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市科研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地处北京中关村科学城,位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度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肩负重大的职责使命。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创新管理机制、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等科技政策法规及深化改革有关要求,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综合性科研机构,成立于1984年,简称市科研院,英文名称为Beijing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英文缩写BJAST)。市科研院开办资金5000万元,出资人为北京市人民政府。住所为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7号,登记机关为北京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院长为拟任法定代表人的人选,经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依法核准后生效。
《科技智囊》杂志秉持“智囊为魂,科技为体,业界为用,管者必读”的办刊方针,是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主管、主办的新型高端智库期刊。杂志旨在通过对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决策、管理、态势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做好科技界内部以及科技界与相关决策层的交流与沟通,服务党和国家的科技决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4日 16:14
图1.焊接车间环境空气中重金属污染状况的植物指示研究现场
图2.发布的北京市地方标准
图3.电化学水处理成套中试装置
图4.吸收-高级氧化成套VOCs处理装置
图5.抗湿性强的稀土掺杂锰氧化物催化材料
图6.不同时间下微生物EPS对土壤孔隙率的影响
图7.不同复合材料对甲苯的阻控效率及pH变化
图8.微生物EPS对甲苯的阻控及刺激土著微生物降解甲苯的途径
作为北京市乃至全国的支柱产业之一,汽车制造业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面临严峻的环保挑战。为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所牵头,与分析测试所依托2024年度创新工程项目,聚焦汽车制造过程中废水、废气及固体废弃物处理的难点问题,在特征污染物精准识别、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废水低碳处理及土壤风险管控等方面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为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有效科技支撑。
在污染物精准识别方面,研究团队建立了多介质中特征污染物及新污染物的同步筛查与检测方法,突破了传统单一检测的局限,筛查出汽车废水各工艺环节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半挥发性有机物、新污染物等110余种目标污染物,并首次尝试应用植物指示方法评价车间环境空气中金属元素的污染特征。同时,构建了涵盖70余种成分的VOCs化学成分谱库,为溯源与精准减排提供了依据。
在废水处理领域,团队研发针对高浓度脱脂废水的非均相电芬顿处理技术,采用新型阴极材料(ACF/NF@FeOCl),污泥量仅为传统混凝技术的34.3%,实现了高效降解有机物与污泥减量双目标;开发的电泳废水电沉积耦合电化学氧化预处理技术,COD去除率达80%以上,污泥减量超50%,显著优于传统混凝工艺。
在VOCs治理方面,针对汽车制造闪干废气低浓度、高湿度的难题,团队研制了稀土掺杂锰氧化物负载型催化材料。该材料通过同步原位生长法构建,在室温下对低浓度甲苯去除率可达100%,且抗湿性强、寿命长。此外,吸收-臭氧催化氧化成套技术对电泳废气中VOCs的去除率可达90%以上,适用于以OVOCs为主的复杂废气场景。
在土壤与地下水风险管控方面,项目建立了污染物动态监控方法,并自主研发了可全降解的生物强化阻控材料,可刺激土著微生物降解石油烃污染物,对氯代烃和苯系物的降解率分别超90%和95%,为污染场地提供了绿色可持续修复路径。
项目部分成果已通过技术服务合同、地方标准制订及产业化应用实现转化,为北京市新污染物环境信息统计调查提供技术支撑,助力北京地区汽车零部件企业绿色工厂建设和清洁生产。制订的北京市地方标准《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DB11/T 2346-2024)已于2025年4月正式实施,与此前制订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汽车整车制造业》(DB11/T 1150-2023)共同构建了覆盖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的清洁生产标准体系,为全行业清洁生产水平的整体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团队还申请发明专利4项,于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ACS ES&T Engineering等高水平SCI期刊发表论文6篇,培养多名青年科研骨干,为行业绿色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所,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所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