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市科研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地处北京中关村科学城,位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度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肩负重大的职责使命。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创新管理机制、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等科技政策法规及深化改革有关要求,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综合性科研机构,成立于1984年,简称市科研院,英文名称为Beijing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英文缩写BJAST)。市科研院开办资金5000万元,出资人为北京市人民政府。住所为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7号,登记机关为北京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院长为拟任法定代表人的人选,经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依法核准后生效。
《科技智囊》杂志秉持“智囊为魂,科技为体,业界为用,管者必读”的办刊方针,是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主管、主办的新型高端智库期刊。杂志旨在通过对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决策、管理、态势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做好科技界内部以及科技界与相关决策层的交流与沟通,服务党和国家的科技决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29日 14:57
郑欣主持致辞
贾品荣发布《北京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报告(2024)》
黄鲁成作特邀报告《发展新质生产力:生态系统韧性思维之思考》
庄贵阳作特邀报告《“双碳”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柳学信作特邀报告《ESG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青年博士学术分论坛举行
金秋时节景如画!10月25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北科院”)主办的“北京新质生产力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北科大厦三层报告厅成功举办。此次研讨会是2024年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的重点论坛之一。北科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郑欣主持会议并致辞。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工业大学二级教授黄鲁成,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庄贵阳研究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中国ESG研究院院长柳学信教授作特邀报告。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二级调研员于涛参加会议。
郑欣在致辞中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对于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因此,探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北京方案尤为重要。本次研讨会旨在通过各方交流为推动北京加快形成符合首都定位的新质生产力提供方案和选项。作为14家北京高端智库之一,北科院成功举办了《新质生产力研究》新书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出版发布了《北京高质量发展》蓝皮书、《完善科技创新制度研究》《高精尖产业研究》《创新驱动高精尖产业研究》等一系列研究成果,为加快形成符合首都战略定位的新质生产力贡献了力量。
北科院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高研中心”)主任贾品荣研究员发布《北京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专精特新是高质量发展时代中小企业制定增长战略的方向,也是“良币”时代的发展方向。这一时代能够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践行ESG理念,并有激励和约束机制,能够避免“劣币”驱逐“良币”情况。《报告》构建了规模发展、创新发展、协同发展、融合发展、国际化发展五个维度的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评价结果显示,北京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呈现六大特征。一是发展指数增速快,政策体系精准有力;二是小巨人引领发展,彰显新质力量;三是拉动就业作用增强,战略作用凸显;四是创新带动强,高精尖人才需求加大;五是资本市场支持力度大,数字融合度攀升;六是专利国际化加大,助力海外市场新发展。针对北京专精特新企业呈现的营商环境还需优化、产业根植性不强、创新资源整合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应以研发创新、产业链和创新链及人才链协同、产业链和资金链整合、科技金融服务、共性平台支撑、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产业集群发展、创新文化培育、知识共享及可持续发展十大机制进行优化。
黄鲁成在题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生态系统韧性思维之思考》的特邀报告中,围绕新质生产力理论、韧性思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生态系统韧性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韧性思维四个方面分享最新研究进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义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风险和挑战,需要将韧性思维应用到系统性谋划和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
庄贵阳在题为《“双碳”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特邀报告中指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需要“双碳”引领下的创新型转型:跟进型绿色转型可以向已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学习、借鉴、复制,呈现针对性强、指标明确、可测度可预期可检验等特点;创新型绿色转型是“0-1”的过程,事前、事中都具有不确定性,需要对过程而非结果进行合规性督查,呈现出发散性、涉及面广、组合性强等特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将以新赛道、新产业为载体,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潮流之下,数字技术和绿色能源耦合催生新质生产力。
柳学信在题为《ESG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特邀报告中指出,在新质生产力情境下,ESG分别从环境、社会和治理维度对应新质生产力所要求的绿色发展、共同富裕和创新发展等标签。为了更好促进ESG的发展,一是需要纳入投资、监管等方面的顶层设计;二是需要建立与中国战略目标相一致的标准体系;三是提升国家影响力,参与全球治理,甚至主导部分规则制定。此外,生态系统构建与人才梯度建设也是促进ESG良性发展的新需求。
下午,青年博士学术分论坛举行。北科院科研处处长郭鲁钢研究员主持,湖南省双碳研究院院长、Energy Economics副主编做点评专家,来自西交利物浦大学西浦智库和北科院高研中心的青年博士从理论与实践的不同维度出发,围绕新质生产力的构建方案、ESG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专精特新企业建设等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西交利物浦大学西浦智库助理教授顾臣杰作题为《城市ESG发展的现状与未来》的交流,探讨以ESG为核心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北科院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李京栋作题为《研发补贴政策对北京专精特新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研究》的交流,提出政府创新政策的影响具有门槛效应,迈过门槛值才会出现显著正效用;西交利物浦大学西浦智库助理教授王雪纯作题为《企业ESG与新型工业化耦合发展路径研究》的交流,提出将ESG评级纳入绿色转型重点企业考核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北科院高研中心窦晓铭博士作题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北京方案》的交流,旨在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协同发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北科院高研中心杨雨萌博士作题为《基于全球创新链理论的新质生产力能力构建》的交流,提出通过“引链-通链-强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北科院高研中心实习生、北京工业大学王蔚博士作题为《中国“经济—能源—环境”效率测算及提升路径分析》的交流,提出强化减排情景是当前中国最理想的3E效率提升路径。
北科院数字经济创新研究所李诚在闭幕辞中表示,北科院高研中心会继续依托科技创新驱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系列研究,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不断扩大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和影响力,持续产出更多高水平学术成果,积极为北京高质量发展贡献智库力量。
(高研中心/文 科学传播中心/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