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年10月21日 21:40
座谈会现场
参加座谈会的代表合影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观点。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改革开放拉开了大幕。科技体制改革启动实施,科研机构改革冲在前头,“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成为科技发展战略方针。
1984年10月20日,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北科院”)成立,19家市属科研机构加入进来、集结起来,开启了科技创新发展新征程。
2024年10月20日,北科院迎来建院40周年。40年来,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北科院认真履行职责使命,贯彻落实国家和北京科技发展战略,努力提高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完善院所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探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开放合作和协同创新,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为国家和北京的科技事业发展、为首都发展作出了贡献。
10月20日下午,北科院举行建院40周年座谈会,主题为“深度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闫傲霜,市政府副秘书长许心超,北科院原党委书记卢晓明等退休老同志,市有关部门、合作单位等领导,专家学者代表,退休老同志代表,以及院领导,院属各单位、各内设机构正处职干部,科研人员代表共120余人参加座谈会。党组书记方力主持座谈会,党组副书记、院长伍建民作报告。
交流座谈环节,参加座谈会的代表纷纷发言,对北科院今后的发展提出了要求和希望、意见和建议,主要有:积极承担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更多的重点项目和工作任务;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高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巩固优势研究领域,拓展前沿创新赛道;建设一流科技智库,强化决策咨询支撑;利用优质服务资源,推进科普品牌建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创新发展活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激发人才创造活力;推动科技开放合作,促进协同创新发展;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等。
许心超在讲话中对北科院成立40年取得的成绩和作出的贡献表示肯定。他指出,北科院积极落实国家和北京市发展战略和部署要求,在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管理、智库研究支撑党和政府决策、院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人才队伍建设、开放合作和协同创新、科学普及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他对北科院今后的发展提出六点意见: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化使命担当,深度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首都发展,高质量完成好市委市政府交办的重点任务;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确保各项科技创新政策落地见效;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持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方力在主持座谈会时指出,举行建院40周年座谈会,目的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北京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及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回顾北科院成立40年来的发展历程,总结取得的成绩和作出的贡献,征求“十五五”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建议,展望新时代深度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的使命担当、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
伍建民在报告中回顾了北科院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历程。北科院成立于改革开放以后,但是北科院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40年前加入到北科院“大家庭”中的科研机构,都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陆续成立的。北科院及其所属的科研机构和企业,与新中国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的脉搏一起跳动,与北京创新发展的步伐一道前进。
报告总结了北科院近年来发展情况。目前,北科院主要职能是科技创新、科技智库、科学普及、科技服务,有12个职能处室、13个内设研究机构、6个科研事业单位和科普场馆、10个直属企业。在职人员总数2300人,其中事业单位编制人员中,拥有博士学位人员377人,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69%,高级职称人员占37%。拥有国家部委创新平台4个、北京市级创新平台20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3个、北京市科普基地7个,北京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以及中关村全球高端智库联盟、开放科学国际创新联盟、京津冀科研院所联盟、京津冀科研院所知识产权运用联盟、北京发明协会、北京发明创新大赛等创新资源平台。
报告指出,北科院坚持党的领导,加强理论武装;承担国家自然博物馆、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点项目和工作任务;加强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科技智库支撑党和政府决策;科学普及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科技服务为经济社会和城市管理赋能;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融入开放创新生态;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40年来,北科院涌现出数据驱动的智能计算平台、高档精密数控电火花机床、阻尼钢弹簧浮置道床隔振技术、地铁车辆段上盖建筑震动控制成套技术、污染场地修复关键技术、天然产物分离制备关键技术、古生物研究、企业竞争情报等一批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获得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项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6年以来获得38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基础设施建设运行、城市精细化管理、公共安全、营养与健康、智慧养老、污染场地修复、城市污水治理、人居环境精细管理等技术的研发应用,为城市建设管理提供重要支撑。近年来滚动实施10余个院级重大项目,努力实现“出思想、出成果、出转化、出应用、出人才”的具体目标。
北科院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北京九州一轨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北京鸿仪四方辐射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仪四方”)、北京确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家企业在新三板上市。与中关村发展集团共同发起成立“北科中发展启航创业投资基金”,累计投资项目47个。现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北京市射线应用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射线中心”)、北京市电加工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电加工所”)],北京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北京迪蒙数控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迪蒙数控”)]、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家(射线中心、北京富迪创业科技有限公司、鸿仪四方、电加工所、迪蒙数控、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有限公司、北京市计算中心有限公司、北京市劳保所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2023年的8年间,北科院获得竞争性科研项目(课题)1452项、其中省部级及以上项目(课题)720项,科研经费近7.4亿元。获得授权专利694件,其中发明专利333件。发表学术论文4834篇,SCI/SSCI/CPCI/EI收录1424篇。获得软件著作权444件。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38项。签订“四技”合同26714项,合同金额29.1亿元。主持或参与制订国家标准160部、行业标准100部。
2018年“北科智库”成立以来,专题报告和咨政建言采纳450余项,每年发布《北京高质量发展报告》等品牌报告蓝皮书10余本,在首都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考核中名列前茅。2020年以来,“北科基地”连续四年获得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三优”研究基地称号,发表“三报一刊”文章160余篇、其中头条文章40余篇。
北科院积极参加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周、全国科普日等重要科普活动。“十四五”以来推出科普展览97个,制作科普节目、各类科普短片320余个,出版、引进科普图书580种,线下服务公众1.4亿人次。
从1984年到2024年,北科院走过的40年,是与我国改革开放同频共振的40年,是与北京创新发展同声相应的40年。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40年春华秋实。回望过往的奋斗路,我们持之以恒,信念如磐;凝望脚下的奋发路,我们笃行不怠,自信自强;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们使命在肩,勇往直前。
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准确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北科院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北京市决策部署,弘扬“守正出新,知行合一”的北科精神,坚持“创新立院、人才强院、服务兴院、开放办院”的发展战略,秉承“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价值追求,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为深度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