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市科研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地处北京中关村科学城,位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度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肩负重大的职责使命。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创新管理机制、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等科技政策法规及深化改革有关要求,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综合性科研机构,成立于1984年,简称市科研院,英文名称为Beijing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英文缩写BJAST)。市科研院开办资金5000万元,出资人为北京市人民政府。住所为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7号,登记机关为北京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院长为拟任法定代表人的人选,经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依法核准后生效。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04日 14:13
天文馆志愿服务工作总结表彰会合影
最佳志愿者
十佳志愿者
优秀志愿者
最佳馆校共建合作组织
优秀馆校共建合作组织
12月1日下午,在第39个国际志愿者日来临之际,2024年度北京天文馆(以下简称“天文馆”)志愿服务工作总结表彰会在4D剧场召开。此次大会是一年一度的志愿者聚会,是对一年工作的回顾和总结,也是对今后工作的期许。院团委书记吴妍、天文馆副馆长杨斌、北京四中校长助理兼学生处主任秦福来共同出席了本次活动,各院校代表、在队志愿者等百余人参加。
杨斌副馆长在致辞中对前来参会的领导嘉宾、志愿者表示热烈欢迎,并由衷地向为天文馆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的志愿者们表达感谢。他表示,团队目前已发展为在全国博物馆行业以及科技科普领域内独具天文特色的一张金名片,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志愿者们的支持,大家为天文馆带来了温暖和希望,展现了责任与担当。未来,希望团队继续发挥志愿服务在科学传播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在保障场馆安全有序开放的前提下,开展更为丰富多彩的志愿活动,用实际行动展示天文馆“大火星”志愿服务队的优秀品质和风采。
团队负责人马燕对本年度志愿服务工作做了详细回顾。本年度团队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志愿者273人,其中新入队108人,累计志愿服务时长31206小时。在场馆服务、展厅讲解、科普剧、特色活动中,“蓝马甲”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时刻践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在做好优质高效常规服务的同时,依托场馆资源,不断创新探索,打造形式多样,场景丰富,渠道交互的特色服务项目。积极组织志愿者参赛,硕果累累。天文馆“大火星”志愿服务队荣获2023年度最佳科技科普志愿服务组织荣誉称号。展望未来,志愿工作将从公众需求出发,立足场馆服务保障,打造“有能力、有品质、受认可”的志愿服务队伍,让志愿服务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持续助力场馆服务。
团队创始人周谦以“不说再见”为题进行了发言,回首4年来和团队中的工作人员、志愿者一起学习、携手奉献、友爱互助、共同成长的点点滴滴,感谢志愿者的信任支持,感激领导的把脉定向,未来也将继续为团队再创新辉煌、更上一层楼而高声欢呼,喝彩点赞!
综合2024年度志愿者个人及团队的志愿服务情况,天文馆组织评选出最佳志愿者1名,十佳志愿者10名,优秀志愿者21名,最佳馆校共建合作组织1家,优秀馆校共建合作组织2家。
萤萤之光,终汇成璀璨星河。天文馆感恩每一位志愿者朋友,是你们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科普界的雷锋故事,也是你们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天文科普事业和志愿服务工作中。新的一年,天文馆“大火星”志愿服务队将继续带领广大志愿者朋友以志愿服务践行初心,在新的征程上阔步前行。
(北京天文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