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普及> 科普动态

麋鹿保护再谱新篇———麋鹿保护研讨会暨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21日 11:03

杨东起主持会议

杨东起主持会议

致辞嘉宾

致辞嘉宾

颁发学术委员会委员聘书1

颁发学术委员会委员聘书1

颁发学术委员会委员聘书2

颁发学术委员会委员聘书2

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揭牌

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揭牌

发表讲话

发表讲话

为生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加强麋鹿保护工作,11月19日,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共同主办的麋鹿保护研讨会暨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麋鹿苑顺利召开。会上,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揭牌,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鹿类动物学术委员会成立。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局长高大伟,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司长王维胜,国际科学与和平周中国组委会主任、中国科协原党组副书记、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原副主席王治国先后致辞。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党组副书记杨东起主持会议。

高大伟在致辞中肯定了麋鹿中心在麋鹿保护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鹿类动物学术委员会成立为契机,加快推进智慧栖息地建设、麋鹿与湿地生态系统建设、麋鹿基因库建设以及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建设等方面工作,充分发挥麋鹿旗舰物种保护的引领作用,积极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努力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做好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示范。

王维胜表示,希望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和鹿类动物学术委员会,一是切实加强自身基础和科研团队建设,充分发挥平台作用;二是统筹全国麋鹿及鹿类野生动物保护与研究,深入开展麋鹿等鹿类动物监测、救护、繁育、放归、宣传等保护研究,不断提升保护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三是积极拓展鹿类保护国际合作与交流,分享中国麋鹿保护的成功经验,为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王治国在致辞中介绍了麋鹿重引入回国的历史以及麋鹿中心成立的初衷。他指出,麋鹿保护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以及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鹿类动物学术委员会的成立,为我国不断加强基础研究、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打下坚实基础;我们要不断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研究工作,积极融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统筹和引领全国麋鹿保护研究工作和成果展示交流,为麋鹿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而努力奋斗。

会议为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鹿类动物学术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共邀国内外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领域著名科学家与麋鹿保护青年研究者一起交流麋鹿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成果,探讨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发展。

王治国、王维胜、高大伟与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秘书长严剑、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一级巡视员沈永刚、北京市大兴区副区长张晓晟、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级领导刘子亮共同为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揭牌。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白加德对《麋鹿四季》自然电影进行了公开发布。《麋鹿四季》自然影片是麋鹿中心40年科学研究的结晶,是一部麋鹿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知识集,是青少年打开自然探索之门的金钥匙,是社会公众认识麋鹿的大平台。《麋鹿四季》自然影片与麋鹿传奇展览、《麋鹿大百科》等著作、麋鹿保护行系列活动共同构建了麋鹿科普教育的四大支柱,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

闭幕式上,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副局长沙海江、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卫万顺进行讲话,他们表示,希望能加强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建设,纵深推进麋鹿等鹿类动物的保护与研究工作,搭平台,出成果,讲好保护故事,共同开创麋鹿保护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麋鹿保护  世界样板

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依托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成立,旨在提升湿地生态系统旗舰物种——麋鹿保护研究水平,统筹推进全国麋鹿等鹿类动物种群科学保护管理。1985年,北京市在南海子成立了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隶属于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首次实施了中英两国麋鹿重引进项目,制定并实施了麋鹿种群复壮、迁地建群、野化放归“三步走”战略,开展了繁育保种、饲养管理、疾病防控、迁地建群、栖息地恢复、野外放归、遗传多样性评估等科技攻关,为麋鹿保护作出了突出贡献。现在,全国麋鹿总数量达到1.4万余只;有26个省(市、区)等共建立麋鹿迁地保护点94处;在江苏大丰、盐城、湖北石首、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阳湖、内蒙古大青山等6地成功实施野化放归建立起稳定的野外种群,种群数量达5000余只。麋鹿从20世纪初野外灭绝到如今的野外种群的不断壮大,麋鹿的成功保护为世界野生动物保护提供了样板示范。

国家平台  共建共享

2023年9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复依托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设立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将重点开展麋鹿繁育、科研、救护、宣传等工作,推动建设麋鹿种群监测平台、开放共享科研平台、国际合作交流平台、生态保护教育平台、麋鹿遗传资源基因库等,不断提升麋鹿等鹿类动物科学保护水平,成为麋鹿等鹿类动物国内外科研创新、合作交流的世界级平台。

高端智库  领航创新

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鹿类动物学术委员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委员会主任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研究员担任,委员们来自国内外鹿类动物科研方面的优秀研究人员和管理者,是麋鹿等鹿类动物科研创新的高端智库。

学术委员会就《麋鹿保护行动方案(2024-2035)》进行了审议,以打造一流的团队、一流的设施、一流的成果、一流的监测体系、一流的科研体系、一流的自然教育体系为建设目标,理清了麋鹿保护和研究思路,规划了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发展蓝图。

在学术委员会指导下,本次学术研讨会邀请了中国科学院、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英国牛津大学、伦敦动物学会、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以及麋鹿保护机构的国内外著名专家和青年学者,就麋鹿种群建设、麋鹿栖息地监测、麋鹿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以及鹿类动物研究进行了研究成果交流。

三项建设  再谱新篇

面向未来,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将会同全国各保护区等一道,按照麋鹿及栖息地生态系统建设、麋鹿基因库建设、麋鹿种子群建设的部署,重点开展完善麋鹿野外保护网络、强化种质资源管理、提升科研监测能力、深化自然资源教育、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以前沿技术能力引领麋鹿保护研究,持续开展麋鹿保护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攻关,创造一批可落地、可应用转化的科研成果,为麋鹿种群保护的科学化、精准化、智慧化建设与管理提供科技支撑,进一步推动提升麋鹿等鹿类动物保护科技保障能力水平。深入开展麋鹿等鹿类动物保护科学普及工作,传播中国麋鹿等野生动物保护好故事,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来自麋鹿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