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市科研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地处北京中关村科学城,位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度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肩负重大的职责使命。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创新管理机制、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等科技政策法规及深化改革有关要求,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综合性科研机构,成立于1984年,简称市科研院,英文名称为Beijing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英文缩写BJAST)。市科研院开办资金5000万元,出资人为北京市人民政府。住所为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7号,登记机关为北京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院长为拟任法定代表人的人选,经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依法核准后生效。
《科技智囊》杂志秉持“智囊为魂,科技为体,业界为用,管者必读”的办刊方针,是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主管、主办的新型高端智库期刊。杂志旨在通过对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决策、管理、态势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做好科技界内部以及科技界与相关决策层的交流与沟通,服务党和国家的科技决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27日 15:24
活动现场
玉兔辞旧岁,金龙展新颜。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及元宵节假期期间,为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加强科普创新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北京天文馆(以下简称“天文馆”)“大火星”志愿服务队积极策划组织新春剧本游活动,带领游客共同寻找星空中“龙”的足迹,一起去了解同一片星空下东西方对于星座不同的理解与阐述。2月12日至2月25日,共计开展《寻龙少年》沉浸式剧情体验活动18场,累计科普2363人次。
在活动现场,天文馆小姐姐带领游客化身“剧中人”,以时间为线,讲述人类文明的发展简史,梳理先民追天问地、探索自然、科技发展的历史足迹。在“画龙点睛”任务中,游客在“大火星”NPC的指引下,了解西方天文学家描绘苍穹的方法,寻找并标注天龙座“龙头”4颗亮星及“龙尾”右枢的位置。在接下来的“飞龙在天”任务中,游客展开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恢弘画卷,解析中国传统星官体系的划分依据,在绘画东方苍龙七宿中感悟中华文明独有的智慧与哲学。最后,在“金龙送福”环节,游客表达了“想和爸妈一起看星星过新年”“星光灿烂 喜乐长安”等愿望与祝福,展现了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更推动了科普志愿工作的新发展。
此外,天文馆“大火星”志愿服务队制作的科普视频《志愿环游记:东西方星座体系发展历程》在大年初四准时上线,累计科普5105人次。演说志愿者带领游客穿越古今,通过对比中国星官体系和西方星座体系不同的发展历程,弘扬古人勤奋观天、勇于思考与探索的科学精神,了解那些令人瞩目的天文学成就,传承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参与活动的游客纷纷表示,和孩子带着任务打卡科普展项,在惊险刺激的剧情中,在焕然一新的游戏机制里,带来了极强的仪式感、沉浸感和参与感,科普天文知识的同时也增进了亲子关系,未来希望带孩子多参与此类活动。
2024年3月,天文馆“大火星”志愿服务队将继续组织开展《寻龙少年》沉浸式剧情体验活动,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提升科学文化自信。大火星NPC将准时在每周六的10:00-11:00、14:00-15:00与大家见面! (钱碧莹/文 李宁/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