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智库> 科技智囊 > 文章导读

《科技智囊》2025年第8期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0日 17:57

《科技智囊》2025年第8期封面

《科技智囊》2025年第8期封面

《科技智囊》2025年第8目录

《科技智囊》2025年第8目录

《科技智囊》2025年第8目录

《科技智囊》2025年第8目录

《科技智囊》2025年第8目录

《科技智囊》2025年第8目录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体系视域下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陈建华

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党校

陈劲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能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强有力支撑,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分属两大不同类型的体系,从体系视域下研究二者融合发展的方法、架构与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研究方法]引入信息论阐释创新的不确定性,比较分析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等级体系与多级体系的组织结构演化异同,阐释融合的结构与内容;运用体系工程管理理论方法,确立一体化科技创新体系的原则、方法与架构。[研究结论]体系视域下,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组织结构会影响创新的分类,并影响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效能及其演化,最终促使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趋向一体化创新体系。创新评价体系、创新政策体系、创新网络体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创新市场体系等“六大子体系”是一体化创新体系的主要结构与内容,子体系相互协同运行才能确保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运行效能。应用体系工程管理的方法,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纳入统一的创新体系中,能加速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

关键词: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组织结构;体系工程;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战略意义、困境与实践路径

薛孚 张新月

沈阳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在新型工业化与数字技术相互交融的背景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协同发展是推动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展、驱动技术革新与产业优化,以及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然而,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诸多挑战,如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牢固、产业链和创新链协同效能不足、创新平台搭建与完善存在缺陷、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人才培养机制与实际需求脱节等问题。因此,探究促进二者融合的实践路径有利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与技术创新性。[研究方法]以理论文献为基础,首先明确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然后结合研发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率等数据进一步归纳总结二者融合过程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具体的实践路径。[研究结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二者融合发展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的必然要求,但融合过程中仍面临多重困难,需通过强化企业创新主导权、构建产创融合生态体系、搭建多元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耦合产业链和创新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等多项举措打通创新链条,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关键词: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技术革命性突破;产业转型升级

 

 

 

科技治理与安全

 

引领发展视角下科技情报工作的战略转型与框架构建

张士运 陈雪飞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情报研究所

摘要:[研究目的]在当前国际竞争格局下,大国博弈主要聚焦于科技竞争。科技情报工作肩负“引领发展”的使命,需以前瞻预判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原创性方案突破传统的“跟随模仿”范式,满足中国高质量发展需求,从而凸显科技情报工作的预见性价值。因此,科技情报工作亟须向引领决策的战略方向转型。[研究方法]通过对比研究,明确引领型科技情报的特征、区分标准、主要功能,并通过案例研究梳理引领型科技情报工作的经验。[研究结论]文章构建了科技情报引领决策的工作框架和流程,该框架以维护国家安全、提升科技和产业国际竞争力、抵抗冲突三大目标为导向,包括基础情报支撑、情报方法和工具赋能、情报研判和预测、情报引领决策四层结构,为科技情报工作的战略转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科技情报;引领发展;战略转型;框架构建;引领型科技情报;支撑型科技情报

 

 

深度伪造技术洞察及风险治理

刘伟东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

马晓飞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刘硕

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

摘要:[研究目的]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直接推动了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的跃迁,借助“AI变声”“AI换脸”等深度伪造技术进行攻击的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呈现高发态势,相关安全风险持续升级。本研究聚焦于深度伪造技术所催生的新型安全风险与治理挑战,旨在深入剖析深度伪造技术的潜在威胁,提出有效的治理建议,为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了音频生成、视频图像生成及音视频合成三类主流深度伪造技术的演进脉络与发展现状。以风险社会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外技术、管理等领域实际案例,对深度伪造技术的风险进行分析,深入探究其对国家安全和社会治理构成的潜在危害。[研究结论]深度伪造技术已带来一系列复杂且严峻的风险挑战。在国家安全层面,其作为新型攻击手段的潜力日益凸显,对我国战略主动权构成现实威胁;在社会治理层面,相关犯罪活动呈现出低成本、高逼真、大范围的特点,导致现有治理体系陷入困境。为此,本研究建议构建多层次应对机制,协同推进技术攻坚、法规完善与素养提升,从而有效管控深度伪造风险,切实保障国家安全稳定与社会长治久安。

关键词: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度伪造;国家安全;社会治理;治理措施

 

 

调适性及其有效增强:科技伦理的新维度探索

周国文 张玉玲

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万物互联时代,技术应用场景的跨领域性与快速迭代性,使得静态伦理规范难以覆盖所有风险,这就要求科技伦理具备“调适性”,即通过实时响应与系统优化应对动态挑战。如何发挥科技伦理的“调适性”以及实现其在实践应用、尺度把握、生态保护和治理体系构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解决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困境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促进人、科技、自然三者的和谐共生,是当前对科技伦理新维度的重要探索方向。[研究方法]围绕“调适性”这一核心概念,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结合当前科技伦理问题,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分析科技伦理的“调适性”内涵,探讨为何需要以“调适性”作为科技伦理的新维度,并分析科技伦理的“调适性”的四个维度在科技伦理中的具体体现与应用。[研究结论]科技伦理的“调适性”不仅是对新时代科技发展的适应性回应,更是对人类自身道德观念的深化和拓展。“调适性”在科技伦理领域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路径包含以下四个维度:一是有效调适立足实际,实时调整机制以应对伦理规范的动态失衡问题;二是合理调适关注在科技发展中把握适度原则,注入人文关怀,避免科技异化导致人主体性地位的丧失;三是绿色调适倡导科技伦理向亲自然的方向转变,发展调适性、亲自然的科技,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实;四是全面调适着眼于构建系统化、多层次的治理体系,以全局视角整合资源,实现科技伦理治理体系的整体优化。

关键词:科技伦理;调适性;人工智能;科技向善;科技伦理治理

 

 

 

专题·乡村全面振兴

 

低空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作用机理、现实梗阻及优化路径

贾政霖 李波

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在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浪潮下,低空经济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正成为重塑乡村资源配置格局、激活农村经济发展动能的新引擎。我国立足乡村振兴战略全局,已构建出乡村产业振兴的制度框架与政策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探究低空经济深度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对统筹推进二者融合发展具有关键作用。[研究方法]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指出学界对低空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系统性研究尚属空白,进而从作用机理层面深度阐述低空经济对乡村产业振兴的推动作用。同时,运用现状分析法,揭示赋能进程中的现实梗阻,据此提出可行性对策。[研究结论]当前,低空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仍面临数字素养断层与人才结构性短缺、乡村产业体系滞后与融合路径缺失、有效市场需求乏力等发展瓶颈。为此,需构建复合型人才支撑体系,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发展低空经济驱动乡村现代产业体系升级;构建市场培育与产业协同双向赋能机制;打通要素循环堵点,最终实现低空经济与乡村产业振兴的良性互动发展。

关键词:低空经济;乡村产业振兴;新质生产力;作用机理;优化路径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时代价值、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包晓雅 杨晴

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数字经济形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数字经济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是农村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文化繁荣的重要载体、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然而,数字经济在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中仍面临一些问题,故应进一步探索数字经济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优化路径,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目标的实现。[研究方法]通过挖掘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时代价值,剖析当前存在的现实困境,探索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优化路径,并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从而推动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研究结论]数字经济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的动能,为了更好地实现其赋能作用,需要从健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乡村数字治理效能、壮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构建数字信息融通机制四个方面持续发力,以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稳步实现。

关键词:数字经济;乡村振兴;数字基础建设;优化路径;乡村治理

 

 

 

智库理论与实践

 

世界一流智库的教育政策知识生产与传播策略——以美国传统基金会为例

文少保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智库不仅可以产生前瞻性的理论思想和科学的政策建议,还可以进行有效的研究成果传播和广泛的舆论引导,为政府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形成强大的影响力。因此,探究世界一流智库的政策知识生产与传播策略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以美国传统基金会(Heritage Foundation)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方法,总结归纳了传统基金会教育政策知识生产的内容,深入剖析了传统基金会促进教育政策研究成果传播的多种策略。[研究结论]美国传统基金会教育政策研究涉及学前教育、高等教育等多个领域的研究主题,具有明确的问题解决导向。传播策略主要包括通过智库的“旋转门”机制直接影响教育政策制定、将政策研究成果直接快速递交美国国会和政府部门、参加国会等部门的听证会并提供证词、充分发挥传媒力量进行舆论引导和通过社会动员推广其教育理念。

关键词:世界一流教育智库;传统基金会;教育政策研究;政策影响力;政策知识生产;政策知识传播

 

 

供热系统低碳化转型的必要性、现实困境与政策建议——基于北京垃圾焚烧供热现状分析

邢永杰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所

刘芳

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

李佳斌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所

摘要:[研究目的]加快构建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新型低碳供热体系是北京减少采暖天然气消费、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措施。[研究方法]对北京供热系统低碳化转型现状及其存在的困难进行分析,借鉴欧盟第四代供热系统脱碳战略,分析了北京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现状。[研究结论]理论测算结果显示,将垃圾焚烧发电余热收集并跨季节储存,约可满足近1.46亿平方米建筑冬季采暖需求,年减少10亿立方米采暖天然气消耗。建议“十五五”期间大力推动垃圾焚烧供热,开展余热跨季节储存技术研究并建设试点示范工程,以进行技术路径验证,为后期推广应用做好准备。

关键词:区域供热;脱碳;垃圾焚烧;跨季节储热;天然气替代


(科技智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