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市科研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地处北京中关村科学城,位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度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肩负重大的职责使命。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创新管理机制、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等科技政策法规及深化改革有关要求,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综合性科研机构,成立于1984年,简称市科研院,英文名称为Beijing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英文缩写BJAST)。市科研院开办资金5000万元,出资人为北京市人民政府。住所为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7号,登记机关为北京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院长为拟任法定代表人的人选,经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依法核准后生效。
《科技智囊》杂志秉持“智囊为魂,科技为体,业界为用,管者必读”的办刊方针,是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主管、主办的新型高端智库期刊。杂志旨在通过对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决策、管理、态势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做好科技界内部以及科技界与相关决策层的交流与沟通,服务党和国家的科技决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17日 16:02
图1PMIA基复合正渗透膜制备示意图
图2不同膜3D形貌及粗糙度:(a)PMIA TFC-FO,(b)商品膜T1,(c)商品膜T2
图3不同膜的抗污染性能测试
图4PMIA TFC-FO膜耐氯性测试
正渗透(forward osmosis,FO)是近年快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膜技术,具有低能耗、耐污染和高截留等特点,在海水淡化、饮用水净化、废水处理、食品加工、药物制备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膜污染仍然是FO在实际应用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膜污染将导致FO过程膜通量衰减,运行成本增加,因而限制其推广应用。因此,开发具备优异抗污染性能的膜材料是解决膜污染问题、推动FO工程应用的重要手段。
针对聚酰胺薄层复合(TFC)膜易污染,耐氯性差等问题,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所(以下简称“资环所”)以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PMIA)为基膜开发了一种抗污染、高耐氯性的TFC正渗透膜。研究团队提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利用聚酯筛网为增强基材,实现PMIA聚合物在筛网表面上的超薄、低缺陷涂覆,通过相转化法制备PMIA多孔基膜,再采用界面聚合法在多孔基膜表面形成一层超薄的聚酰胺(PA)活性层。优化后,聚酯筛网嵌入多孔支撑层内部,减小了正渗透复合膜内浓差极化,实现复合膜抗污染性能提升。
与现有的两种商业FO膜相比,新膜通量及截留率与其接近,但原子力显微镜(AFM)观测结果表明新膜具有更低的表面粗糙度,膜表面更加光滑,意味其具备更优的抗污染性。以腐殖酸作为模型污染物,研究证实了新膜抗污染性显著优于两种商业FO膜。同时,新膜“三明治”状结构和良好的亲水性赋予其较高的水通量,达8.62L•m-2•h-1。此外,新膜的耐氯性能较传统聚酰胺复合膜提高30%以上。该研究为抗污染正渗透膜制备提供了新思路。
本工作以“A novel antifouling polyamide thin-film composite forward osmosis membrane fabricated by poly(m-phenylene isophthalamide) for seawater desalination”为题发表于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ngineering期刊(JCR一区,影响因子7.7)。该论文第一作者为资环所水资源研发中心孙志猛,张忠国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资助。
(孙志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