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市科研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地处北京中关村科学城,位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度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肩负重大的职责使命。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创新管理机制、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等科技政策法规及深化改革有关要求,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综合性科研机构,成立于1984年,简称市科研院,英文名称为Beijing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英文缩写BJAST)。市科研院开办资金5000万元,出资人为北京市人民政府。住所为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7号,登记机关为北京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院长为拟任法定代表人的人选,经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依法核准后生效。
《科技智囊》杂志秉持“智囊为魂,科技为体,业界为用,管者必读”的办刊方针,是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主管、主办的新型高端智库期刊。杂志旨在通过对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决策、管理、态势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做好科技界内部以及科技界与相关决策层的交流与沟通,服务党和国家的科技决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06日 15:54
参观台顶古仪
在玑衡抚辰仪前合影
11月1日下午,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前总统博鲁特·帕霍尔(Borut Pahor)、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驻华大使苏岚(Alenka Suhadolnik)到北京古观象台进行参观交流,北京天文馆党委书记臧振远、副馆长齐锐陪同参观。
臧振远首先向前总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随后登上古观象台台顶,参观陈列于此的古天文仪器,特别是清朝乾隆时期制造的玑衡抚辰仪。齐锐介绍道,玑衡抚辰仪由时任清朝钦天监监正的斯洛文尼亚传教士刘松龄设计监制,这架号称“新制浑仪”的仪器,耗时10年于1754年制造完成,是我国古代大型青铜天文仪器的最后杰作。其外形是中国传统浑仪样式,但细节上又具有很多欧洲仪器的特点,代表了中国古代传统仪器制度与西方计量刻度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理念。
参观过程中,帕霍尔惊叹于古观象台悠久历史和工艺精湛的古天文仪器,并对古仪保存如此完好的现状表示称赞。行至位于紫微殿的中国星空展时,帕霍尔对殿中陈列的苏州时刻天文图表现出了极大兴趣,这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石刻盖天图,展现了北宋时期的天象观测成果,采用中国传统的三垣二十八宿星官系统,描绘了天空中1400余颗星以及银河。
此外,帕霍尔对玑衡抚辰仪复制一事表示十分关心,今年年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国驻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大使馆、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驻中国大使馆、北京天文馆等多方合作完成的玑衡抚辰仪复制品,即将远赴重洋,运抵斯洛文尼亚,作为中斯友好纪念碑继续为增进两国传统友谊发挥重要作用,帕霍尔十分期待早日在斯洛文尼亚一睹中斯友好纪念碑的风采。
参观结束后,一行人员在玑衡抚辰仪前合影留念。此次来访对于促进中斯两国友好发展、增进“一带一路”文化往来具有重要意义。 (天文馆办公室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