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普及> 科普动态

永定河畔麋鹿生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31日 17:05

麋鹿标准像

麋鹿标准像

麋鹿图库

麋鹿图库

 2025年正值麋鹿保护工作开展40年,为宣传我国在麋鹿保护的突出贡献,引导更多的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管理委员会,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文物局共同推出的“麋鹿回家40年系列活动”,于7月30日下午正式启动。

 

永定河畔麋鹿生

 

永定河为北京第一大河,孕育、催生、抚养了北京城,被誉为北京的母亲河。千百年来,永定河以其博大坚韧的力量,使万千生命生生不息,麋鹿就是其中之一。

麋鹿是我国的特有物种,在我国经历了商周时期的繁盛,19世纪末期流落海外本土灭绝的沧桑历程。1985年,我国实施麋鹿重引进项目,麋鹿重回故里,从此,呦呦鹿鸣再次响彻永定河畔。

四十年来,我国大力开展麋鹿保护研究工作,在麋鹿遗传、行为、疾病、饲养管理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突破了疾病防控、饲养管理、遗传瓶颈等“三道难关”,绘制了麋鹿种群复壮、迁地建群、野化放归“三步走”路线图,为麋鹿保护提供了扎实的科技支撑。

四十年来,我国通过建设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国家级麋鹿自然保护区、鼓励并支持成立了社会公益组织等,形成了国家主导、社会参与的麋鹿保护体系,为麋鹿保护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四十年来,我国麋鹿种群数量得到了大幅增长,从建群时的77只达到了如今的1.4万余只,为麋鹿永续发展建立了强大的基因库。麋鹿在国家积贫积弱时本土灭绝,在国家兴盛时得到保护,只有国家兴,才有麋鹿兴。

四十年来,我国麋鹿栖息地从永定河畔、黄海滩涂、逐步扩散到长江两岸、黄河内外的26个省市和自治区的94个保护场所,已全面覆盖其原有的古分布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向世界公布:麋鹿通过人工繁育扩大种群,并最终实现回归自然,与大熊猫一并列入中国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成果。麋鹿种群复兴是“国家兴、生态兴”的生动注脚,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壮美答卷。

如今的麋鹿在祖国的大地上繁衍生息,这里草木茂盛、鱼翔浅底、虫鸣鸟飞、野兽出没、麋鹿徜徉,一派生态和谐景象。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组织负责人说:麋鹿的保护为“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提供了一个最佳案例,为全球范围内的其他濒危物种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借鉴。

永定河畔麋鹿生。新时代,承载着北京历史与文明的永定河,生机盎然。截至2023年永定河畔累计调查发现植物386种、鱼类49种,鸟类达360种,麋鹿和它的朋友们共同塑造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景象,以麋鹿等珍稀物种保护为引领的中国样板,将为世界塑造出更加卓越的丰碑。

 

 

麋鹿保护历程

从1985年麋鹿重引进以来,我国十分重视麋鹿的保护工作。通过建设研究机构抓技术支撑,建设保护区扩大种群增长,扩散迁地提升适应性,野化放归恢复自然种群,麋鹿保护取得了卓越成就。麋鹿重引入保护成功,是“国家兴、麋鹿兴”的有力见证。

一、麋鹿重引进项目成功实施

麋鹿约1900年在中国本土灭绝。新中国成立后,麋鹿的故乡中国希望麋鹿能重返家园。经过几次前期引种,一直未能复兴种群。在当时的国家环保局和北京市政府的支持和领导下,我国成立了跨部门麋鹿重引进项目领导小组,并与英方专家共同组成了多学科的专家组。

1985年首批麋鹿还家工作在北京麋鹿苑选址并开展,麋鹿重引进工作的成功实施,是物种保护科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北京麋鹿苑正是麋鹿这一物种的科学发现地、野外灭绝地,也是重引进的保护地,在此成立的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承担着麋鹿保护研究种群复壮、迁地扩散、科普教育的功能。

二、构建了完备的麋鹿保护体系

40年来,我国通过建设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国家级麋鹿保护区,鼓励并支持成立了一些社会组织,形成了国家主导,社会参与的麋鹿保护体系。完备的麋鹿保护体系为我国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开展迁地保护提供了有益示范,为我国麋鹿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机制保障与科技支撑,为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一)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的建立为我国引领麋鹿保护提供了重要平台

2023年9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文,依托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成立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2024年11月19日正式挂牌运行,成立了鹿类动物学术委员会,指导我国麋鹿记录类动物的保护研究工作。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以促进麋鹿保护研究和种群均衡协调恢复为目标,以丰富遗传多样性和疾病防控为抓手,谋划麋鹿保护具体任务,统筹推进种源繁育与野化放归、科研监测与自然教育、组织管理与合作交流等工作,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麋鹿及其栖息地的健康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潜力,打造具备“一流团队、一流设施、一流成果、一流监测体系、一流科研体系、一流自然教育体系”的共享平台,为旗舰物种的保护研究提供样板示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建立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夯实了麋鹿保护的基础

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创建于1986年,原为大丰林场的一部分。20世纪60年代,大丰地区曾出土麋鹿角和麋鹿骨化石,证明该地区曾是麋鹿的故乡,经过国家林业部组织专家组选址考察,确定在大丰林场作为麋鹿在黄海海滨重引入地,在大丰林场东南部的1000公顷滨海土地建立了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放养从英国归来的麋鹿。1997年12月,国务院批准大丰麋鹿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保护濒危物种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等都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遗产区域名单,成为我国首个滨海湿地类型的世界自然遗产地。

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91年。长江中游是麋鹿历史上最重要的栖息地。1989年5月,国家环保局、湖北省环保局在石首市组织现场考察,召开专家论证会,选定长江湖北石首江段“Ω”形天鹅洲故道夹角处湿地为首个麋鹿野化放归基地,开始进行建立石首保护区的立项和前期准备工作。1991年11月18日,湖北省政府批复成立“湖北石首天鹅洲麋鹿湿地自然保护区”。1997年8月18日,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石首市为“中国麋鹿之乡”称号。

江苏大丰和湖北石首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麋鹿提供栖息地,防止因栖息地破坏、过度开发或气候变化导致再次灭绝。

(三)集聚社会力量保护麋鹿

1986年5月6日,中国麋鹿基金会举行成立大会暨第一次理事会。1992年中国麋鹿基金会更名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

2019年,北京麋鹿中心联合世界自然基金会、英国乌邦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江苏大丰保护区和湖北石首保护区等国内外麋鹿研究与保护的专业力量,成立了“麋鹿保护联盟”,目标是构建国际合作联盟和国家级麋鹿保护协会,共同探索麋鹿保护的中国模式。

政府、科研机构、民间组织和公众共同努力,形成了多方协作的保护模式。这种模式进一步完善了麋鹿保护组织体系,不仅提高了麋鹿保护效率,也为其他濒危物种保护提供了借鉴。

三、绘就“三步走”麋鹿保护蓝图

保护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起某种程度野生的亚种群共同组成超种群,为此制定了“三步走”战略,其核心是:第一阶段:麋鹿种群得以复壮,拥有足够的种群数量基础。第二阶段:开展迁地种群建设,有计划的将麋鹿分散到全国适宜麋鹿生活的地方,提高麋鹿的遗传多样性。第三阶段:恢复自我维系的野生种群,通过野化训练将麋鹿放归野外,使其适应野外生活,实现自我繁衍。

四、取得了显著的保护成效

(一)种群数量大幅增长

由于麋鹿种群奠基数量较少,高度近亲繁殖。从本土灭绝到重引进再到成功野化放归,我国麋鹿保护取得显著成效,从1985年以来近40年里,麋鹿在遗传多样性贫乏,近交系数较高的情况下存活状况良好,麋鹿数量显著增长了两百多倍,达到1万余只。麋鹿种群数量的大幅度增长,为麋鹿永续发展建立了强大的“基因库”。

(二)栖息地有序恢复

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的《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5个以麋鹿为主要保护物种的重要栖息地入选,分别为湖北石首保护区、江苏大丰保护区、江苏姜堰溱湖、湖南东洞庭湖保护区以及湖南集成保护区,总面积超过25.2万公顷。

麋鹿在不同地域形成的物种演化变异为丰富其遗传多样性提供了坚实基础。

(三)野化放归稳步推进

40年来,我国在江苏大丰、河北滦河上游、湖南东洞庭湖、江西鄱阳湖、内蒙古大青山等多个自然保护地先后共开展了11次麋鹿野化放归,成功野放200多只。后来,又因种群数量增长,麋鹿在保护区外自然扩展外溢,使野生麋鹿的奠基数量逐步加大。目前野生麋鹿主要分布于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和内蒙古等地,野外种群数量得到大幅提高,种群数量达5000余只。麋鹿野化放归是麋鹿保护的根本措施,其成功实现成为濒危物种重引入的重大科学实践。

五、书写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异答卷

麋鹿在我国经过40年的种群复壮及野化放归,目前分布在全国26个省市和自治区的94个迁地保护场所,已全面覆盖麋鹿的原有栖息地,成为生态系统修复的中间力量。麋鹿在国家积贫积弱时本土灭绝,在国家兴盛时重引进保护并取得了显著成就,只有国家兴,才有麋鹿兴。麋鹿保护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座丰碑。

麋鹿在其曾经的家园黄河和长江流域、黄海滩涂等繁衍生息,这里草木茂盛、鱼翔浅底、虫鸣鸟飞、野兽出没、麋鹿徜徉,一派生态和谐景象。麋鹿种群复兴是“国家兴、生态兴”的生动注脚,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壮美答卷。

六、成为世界的样板示范

2022年《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向世界公布:“麋鹿通过人工繁育扩大种群,并最终实现回归自然,与大熊猫一并列入中国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成果。”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的《物种引进指南》中写到:“麋鹿是全世界138个物种重引进项目中,最成功的15个之一”。国际动物保护人士赞誉麋鹿的回归是“世界上最为准确的动物重引入项目”。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说:麋鹿的保护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缩影,并为“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提供了一个最佳案例,为全球范围内的其他濒危灭绝物种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借鉴。


麋鹿回家40年系列活动启动

2025年正值麋鹿保护工作开展40年,为宣传我国在麋鹿保护的突出贡献,特此准备开展麋鹿保护的宣传系列活动,引导更多的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

在启动活动中,麋鹿中心主任白加德向线上线下公众介绍了《鹿角之美》展览,并向广大公众宣传麋鹿保护的意义;麋鹿中心副主任钟震宇以《认清麋鹿的“独家特征”》,介绍了麋鹿与其它鹿类动物区别的分辨方法;麋鹿中心展览部主任胡冀宁以《角尖上的家国记忆》为题,分享了麋鹿保护事业中的点点滴滴。

启动活动正式发布“麋鹿标准画像”,确立统一IP形象,标准画像为雄鹿、雌鹿、幼鹿各一。这一兼具科学严谨性与艺术表现力的文化符号,以生动姿态讲述中国麋鹿种群的重生传奇,同步规范各类宣传场景的视觉表达。

仪式现场同步上线“麋鹿图库”,为公众提供权威视觉素材。

值得关注的是,会上“美哉麋鹿,壮哉生态”——麋鹿回归中国40年摄影短视频大赛宣布启动。本次大赛面向全球摄影摄像爱好者,征集以麋鹿生物多样性为主题,通过镜头记录珍稀物种保护、生态系统修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彩瞬间。

通过麋鹿志愿者代表——即摄影爱好者代表潘清泉分享他的生态摄影故事,以及一组组见证麋鹿种群恢复历程的纪实照片,我们看到从最初的寥寥数只到如今壮观的鹿群,每一帧都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生动写照。

正式启动“麋鹿回家40年系列活动”:8月24日北京麋鹿苑将举办“生日快乐”——麋鹿回家40年活动,通过生日献礼、志愿宣讲、发布扩散等活动,为麋鹿过一个别开生面的“生日派对”。同期开展的“赏国宝麋鹿,游皇家猎苑”夏秋科普游活动,感受昔日皇家猎苑的生态魅力。此外,今年10月24日,麋鹿中心作为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还将组织召开“麋鹿回归40载,万鹿奔腾的生态奇迹”——首届麋鹿与生态保护国际研讨会,将汇集国内外科研、科普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麋鹿保护、鹿与生态、科普教育等深入探讨,进一步推进麋鹿保护工作。

今年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与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还将在《北京时间》推出麋鹿的40个小故事《迷了个鹿》等视频;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与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了《北科时间》系列节目,其中一期聚焦麋鹿保护事业,将于8月24日晚8点31分在北京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

结语

四十载风雨兼程,四十载生机勃发。麋鹿从本土灭绝到种群万余的重生奇迹,不仅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里程碑,更是北京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生动注脚。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北京正以麋鹿保护为缩影,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全球超大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北京经验”。

期待公众持续关注麋鹿回家40年系列活动,希望更多的公众参与到麋鹿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工作中来,畅想未来,为下一个麋鹿保护40年举起进军的大旗,让永定河畔的麋鹿传奇,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征程中永续传承。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