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市科研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地处北京中关村科学城,位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度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肩负重大的职责使命。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创新管理机制、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等科技政策法规及深化改革有关要求,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综合性科研机构,成立于1984年,简称市科研院,英文名称为Beijing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英文缩写BJAST)。市科研院开办资金5000万元,出资人为北京市人民政府。住所为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7号,登记机关为北京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院长为拟任法定代表人的人选,经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依法核准后生效。
《科技智囊》杂志秉持“智囊为魂,科技为体,业界为用,管者必读”的办刊方针,是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主管、主办的新型高端智库期刊。杂志旨在通过对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决策、管理、态势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做好科技界内部以及科技界与相关决策层的交流与沟通,服务党和国家的科技决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04日 14:20
卫万顺讲话
主旨报告主讲人
主题报告主讲人
现场交流
沙龙现场一
沙龙现场二
沙龙合影
11月28日,我院聚焦前沿科技领域举办了北科沙龙第八期,主题为“免疫-从分子前沿到临床实践”。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卫万顺出席并讲话。此次活动由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主办,院前沿技术创新中心和院科学传播中心承办。院生物技术与健康研究所副所长李宝明担任主持人。
在当前全球健康环境下,特别是面对新兴病原体及流行病,深入理解免疫系统的分子机制和发展有效的治疗策略尤为关键。本次沙龙聚焦于免疫学的最新进展,探讨了从分子机制的深入理解到临床应用的创新策略,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免疫相关疾病和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旨在汇集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推动免疫学研究的前沿发展。此次沙龙特别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科医学中心主任医师陈同辛、国家食品安全评估中心副研究员孙拿拿作主旨报告,同时院生物技术与健康研究所、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研究所、分析测试研究所以及北京实验动物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的4位主讲人进行了主题分享。
主旨报告环节精彩纷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科医学中心主任医师陈同辛线上参加沙龙,并作题为《食物过敏发病机制和诊治原理的深入探讨——以牛奶蛋白过敏为例》的主旨报告。该报告详细分析了食物过敏的机制和流行病学,并强调了遗传、免疫应答不平衡和肠道屏障功能不完善在食物过敏中的角色。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他讨论了非IgE介导牛奶蛋白过敏的诊断方法和营养替代方案,同时强调了早期添加辅食和食物多样性对于预防食物过敏的重要性。此报告从临床角度解析了食物过敏过敏原及发病机制,婴幼儿为什么易发生食物过敏,以及牛奶蛋白过敏诊治现状。报告后,与参会科研人员线上进行提问交流。
国家食品安全评估中心副研究员孙拿拿主旨报告题为《食物蛋白潜在致敏性的评价与动物模型研究》,专注于食物过敏的机制和动物模型研究。报告详细介绍了动物模型在评估食物蛋白致敏性方面的应用,如挪威棕色大鼠和C3H/HEJ小鼠模型,并强调现代技术如人员化小鼠模型和AOP概念在食物过敏评估中的重要性。该研究工作突显了食物过敏研究在食品安全和公共健康方面的关键作用,同时探讨了新型食品资源如细胞培养肉和昆虫蛋白的潜在利用,为食物过敏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见解。
在主题报告环节,院生物技术与健康研究所副研究员李程分享了所在课题组开展的《外源性蛋白摄入对子代牛奶蛋白过敏发病风险》的初步研究。她所在团队通过Brown Norway大鼠的口服诱导致敏模型发现,哺乳期摄入不同类型的外源性蛋白(如酪蛋白和beta-乳球蛋白)可能会对子代的过敏反应产生不同的影响,包括潜在的交叉过敏反应。虽然哺乳期外源性蛋白的摄入对子代过敏风险的确切影响尚待进一步研究。但其初步揭示了母乳喂养期间膳食选择对婴幼儿过敏风险可能的影响,为未来的食物过敏预防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院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研究所李俊鸿博士报告题为《新冠病毒感染过程中天然免疫的变化及其机制研究》,主要介绍了新冠病毒感染过程中S100A8/A9-TLR4信号通路的研究。通过恒河猴和小鼠模型的研究,证实了S100A8/A9-TLR4信号通路在新冠病毒感染及重症疾病发生过程中发挥了重要功能,抑制其相关信号的活化能够有效阻止病毒的感染和显著缓解疾病症状,并发现新冠病毒S抗原可以直接激活TLR4信号通路,揭示了新冠病毒感染诱发抗细菌样天然免疫反应机理及发现潜在治疗新靶点。
北京实验动物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的刘素丽博士报告题为《基于ABSL-2设施的感染性疾病动物模型制备》,从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动物中心ABSL-2设施运行管理、感染性疾病动物模型制备和评价三个方面阐释了感染性疾病动物模型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报告详细介绍了北京实验动物研究中心的设施和能力,包括已完成的流感病毒和狂犬病毒模型,还介绍了感染性疾病模型的制备和评估过程,包括选择合适的动物和病原、建模方法和评价指标,为在严格的生物安全控制下进行感染性疾病研究提供了实用的指导和见解。
院分析测试研究所刘晶博士报告题为《神经电化学分析在细胞分子机制研究中的应用》。该技术能够在不进行标记的情况下实时、非侵入式地监测神经活动和微环境变化,尤其是神经递质和其他神经化学物质的动态。报告强调了电化学分析技术在活体和单细胞水平上的应用潜力,特别是在揭示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症的早期变化和病理机制方面。此技术的高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以及对多种神经化学物质如多巴胺、维生素C的检测能力,为神经科学领域提供了一种强大的新工具。
院分析测试研究所所长张新荣教授在交流环节强调学术交流的重要意义,并对年轻科研人员提出建议,科研人员单打独斗往往难以取得突破,应该自发形成团队,共同攻克科研难题,向学科领军人才迈进。交流和合作是科研团队形成的关键,积极参与学术交流,通过互相了解和合作,形成强大的科研团队合力,从而在特定科学领域实现突破。
最后,卫万顺作总结讲话,强调了北科院作为北京市政府直属研究机构的重要角色,应聚焦将前沿技术应用于解决北京城市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北科院将在重大项目上投入更多资源,推动跨学科、跨部门协作,以实现技术创新和应用。他特别强调了北科院在前沿技术研究中的潜力,提议从分子层面到临床应用全方位进行研究,并利用院内多学科的优势来实现突破,期望科研人员发挥我院学科门类多、面广、学科交叉的优势,欢迎更多相关领域科研人员积极参与,交流思想,激发创新热情。
本期北科沙龙不仅是科学交流的盛会,更是创新与科学前沿探索的平台。通过各领域专家的深入报告和讨论,为参与者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视角和最新科研动态,促进了院内不同研究领域间的互动与交流。
院高新技术发展处、生物技术与健康研究所、分析测试研究所、科学传播中心相关负责人参加,上述机构及院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研究所、北京实验动物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等单位学术带头人及科研骨干40余人参加。 (生物技术与健康研究所/文 科学传播中心/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