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市科研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地处北京中关村科学城,位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度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肩负重大的职责使命。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创新管理机制、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等科技政策法规及深化改革有关要求,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综合性科研机构,成立于1984年,简称市科研院,英文名称为Beijing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英文缩写BJAST)。市科研院开办资金5000万元,出资人为北京市人民政府。住所为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7号,登记机关为北京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院长为拟任法定代表人的人选,经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依法核准后生效。
《科技智囊》杂志秉持“智囊为魂,科技为体,业界为用,管者必读”的办刊方针,是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主管、主办的新型高端智库期刊。杂志旨在通过对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决策、管理、态势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做好科技界内部以及科技界与相关决策层的交流与沟通,服务党和国家的科技决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01日 14:48
伍建民指导讲解工作
伍建民与天文馆相关负责人讨论讲解词
北院展厅讲解培训
天文仪器圭表讲解示范
南院讲解技巧指导
归纳台顶8台清代天文仪器讲解重点
3月29日上午,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北科院”)党组副书记、院长伍建民,院领导刘子亮到北京古观象台指导讲解工作,北京天文馆开放部门工作人员等全程参与学习。
古观象台,是我国明朝和清朝时期的皇家天文台,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国家天文台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我国和西方科技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还是我国现代天文和气象事业的发祥之地。伍建民带领北京天文馆相关负责人、工作人员、讲解人员,细致梳理古观象台历史文化背景,统筹规划总体参观路线、精心撰写生动翔实的讲解词,现场授课讲解方法技巧,更加全面、生动地向观众展示文物风貌,进一步宣传北京古观象台在国际交往、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古观象台的科技辅导员是向观众传播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知识传递者和文化普及者。为了提升科技辅导员们科普讲解效果,伍建民亲身现场示范讲解,首先从入门处总体介绍北京古观象台重要的发展沿革、地理位置、结构布局、历史文化特色。随后引导大家到北院展厅,介绍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概括中国古天文学的发展脉络。接着又来到南院、东侧仪器广场,详细介绍南院腾退经过,沿路讲解古代各类天文仪器的运用,最后引导大家来到台顶,介绍8台清代制造的天文仪器的历史文化价值,并归纳每台仪器的讲解重点。同时,北京天文馆副馆长、北京古观象台台长齐锐也对相关天文知识点进行深入浅出的科普讲解。整个讲解指导过程注重历史与实物相结合,不仅介绍了文物本身的知识,也讲出了文物背后的故事,内容引人入胜、语言风趣优美,对于科技辅导员来说,拓展了讲解思路,提高了讲解水平,提升了专业素养。
示范讲解结束后,一行人来到晷景堂交流座谈。会上,伍建民指出,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用心做好讲解工作。科普讲解本质上是一种科学传播活动,科学传播活动有其自身规律和特点,既需要科学严谨、客观规范,也需要新颖生动、深入浅出、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科普讲解要具备把专业语言转化为大众语言的能力和技巧,要运用多样化的语言风格,例如:讲故事案例、打比方比喻、用白话俚语、引诗词名句、善凝练概括、用优美语句等,才能让听众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有印象、能记住、可理解,用得上、叫得响、传得开。要以古观象台讲解词和背景资料作为参照,灵活开展讲解,根据不同受众人群制定不同讲解方案,提升讲解服务质量。伍建民强调,在古观象台整体规划方面,要尽快明确规划升级方案,分步实施北院展览升级和南院整体改造。
刘子亮指出,在编制规划方案过程中,要主动与市相关部门保持沟通联系,多争取指导和支持,确保古观象台规划方案切实可行,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能落地、可实施。
伍建民在古观象台进行示范讲解,激发了北京天文馆、古观象台的开放部门以及一线科普讲解员的工作热情,为大家做好科普讲解工作提供了一个可参考、可借鉴的样本,对古观象台进一步挖掘科普潜力、提升科普能力发挥了推动作用。
北京天文馆党委书记臧振远、院办公室副主任林潇,院科学传播中心相关工作人员等参加本次活动。 (北京天文馆 科学传播中心/文 科学传播中心/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