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市科研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地处北京中关村科学城,位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度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肩负重大的职责使命。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创新管理机制、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等科技政策法规及深化改革有关要求,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综合性科研机构,成立于1984年,简称市科研院,英文名称为Beijing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英文缩写BJAST)。市科研院开办资金5000万元,出资人为北京市人民政府。住所为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7号,登记机关为北京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院长为拟任法定代表人的人选,经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依法核准后生效。
《科技智囊》杂志秉持“智囊为魂,科技为体,业界为用,管者必读”的办刊方针,是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主管、主办的新型高端智库期刊。杂志旨在通过对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决策、管理、态势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做好科技界内部以及科技界与相关决策层的交流与沟通,服务党和国家的科技决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发布时间:2022年03月28日 10:27
图一,BJP/Ali-50拍摄结果。注意图中红十字中心偏上位置不是观测目标
UTC(协调世界时)2022年3月19日22点17分,SWIFT卫星探测到一次伽马射线爆(GRB220319A)。北京天文馆阿里望远镜Ali-50随后对这次伽马爆发生位置进行了光学波段的探测。经过分析表明,在触发后5.62小时,没有在相应位置发现光学对应体,探测极限20.1等(3σ),相关结果已经发布到GCN Circular 31785(https://gcn.gsfc.nasa.gov/gcn3/31785.gcn3)。
伽马爆是γ射线突然增强的一种天文现象。一般持续时间在0.01-1,000秒。从1967年首次发现以来至今,人们对伽马爆的成因尚未充分了解。一般认为伽马爆与致密天体合并或大质量恒星塌缩有关。从观测结果上看,空间任何方向发生伽马爆的可能性是一样的。这就证明了伽马爆的发生地不在银河系以内。由于伽马爆的发生位置十分遥远,可知伽马爆的能量非常巨大,甚至比超新星爆发还要强烈。高精度定位伽马爆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可以及时精确观察伽马爆发生区域的射电波段、X光波段、可见光波段等信息。
天体亮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被称为光变曲线。超新星爆发的光变曲线是研究超新星,识别超新星类型的重要手段。伽马爆的光学余辉中同样也隐藏着形成伽马爆的线索。
与天文馆BJP/Ali-50望远镜同时发布观测结果的望远镜都属于GRANDMA项目。GRANDMA全称为Global Rapid Advanced Network Devoted to the Multi-messenger Addicts(全球多信使天文学快速反应网络)。该项目整合了中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多国几十台天文望远镜,在时域天文领域对包括伽马爆、引力波等瞬变源的光学波段进行观测与研究。
得益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阿里观测站良好的观测条件,天文馆BJP/Ali-50望远镜达到平原地区同等级别望远镜难以企及的观测效果。
本文部分工作得到了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北科学者”项目(项目编号:BS202002)以及《创新工程(自)——北京天文馆野外台站的自动控制及观测数据可视化研究》项目的资助。 (宋烜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