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市科研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地处北京中关村科学城,位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度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肩负重大的职责使命。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创新管理机制、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等科技政策法规及深化改革有关要求,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综合性科研机构,成立于1984年,简称市科研院,英文名称为Beijing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英文缩写BJAST)。市科研院开办资金5000万元,出资人为北京市人民政府。住所为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7号,登记机关为北京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院长为拟任法定代表人的人选,经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依法核准后生效。
《科技智囊》杂志秉持“智囊为魂,科技为体,业界为用,管者必读”的办刊方针,是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主管、主办的新型高端智库期刊。杂志旨在通过对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决策、管理、态势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做好科技界内部以及科技界与相关决策层的交流与沟通,服务党和国家的科技决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12月15日凌晨3时,年度苍穹压轴大戏双子座流星雨再次如期而至。双子座流星雨的活跃期在每年12月4日至12月17日,以双子座头部区域附近为辐射点。作为北半球三大流星雨之一,双子座流星雨流星数量多且稳定,最高时流量可达每小时150颗左右,且流量极大时持续较长。
现在的天文工作者或天文爱好者,看到这种奇特天象会用专业相机或手机拍下来,而我们的古人也有智慧,他们用文字和图画将美好的天象记录下来。在北京古观象台紫微殿展厅,常年展出着一幅名为苏州石刻天文图的宋代星图。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根据实际观测结果而制作的全天石刻星图。
星图可以理解为星星的地图,是人们为了解星与星的位置关系所绘制的一种绘图集。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有一套完整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星区划分体系。与西方由神话人物和动物构成的古典星图不同,我国的星区划分体系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古人将漫天星斗划分成群,并为它们取名,称其为“星官”,自此形成了以“三垣二十八宿”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星官体系。
在苏州石刻星图中,我们就可以找到“三垣二十八宿”的影子。“垣”,指的是城墙。“三垣”为星空中三座被城墙围起来的城池,分别是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
紫微垣代表皇帝、太子、后宫等皇室成员生活的地方,也是古人在星空为他们所建造的一座恢宏宫殿,以“帝星”为中心,“太子”“后宫”等星官伴其左右,周围由“上丞”“少丞”等官员组成的两道垣墙将其围绕。古人认为距离北天极最近的那颗恒星具有崇高的地位,仿佛是天上的君主,日月星辰绕其不停旋转,象征人间百姓听命帝王统治。正如孔子在《论语》中所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太微垣代表皇帝处理政务的天庭最高行政机构所在地,这里是皇帝和大臣们办公的地方,所以会看到“三公”“九卿”“五诸侯”等与古代官职有关的星官名称。
天市垣则代表由皇帝直接管理的天上街市。这里既有买卖绫罗绸缎的店铺,又有出售玉器古玩的商店,可以说是天上星空最为热闹的地方了。
在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以外的天区,被称为二十八宿。“宿”有住宿、房屋之意。古人仰望星空时发现日月五星总是在黄道附近运动,于是把黄道附近的星空分为了28份,每一份叫作一宿,合称为二十八宿,寓意日月五星会在二十八宿中停留休息。
在古星图中,我们会看到许多来自生活中的熟悉字眼:紫微垣附近的“天厨”,指的是朝廷的厨房,用来招待文武百官;天市垣中的“屠肆”代表了屠宰、酒店等生活中的场所。由此看出,“星宿”与“人间”相互联结密不可分。在“天人合一”思想下,星星们的名称从帝王将相到黎民百姓,从皇家宫殿到街市店铺,从神话传说到人文习俗,都是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在天空中的缩影,是“天人合一”最形象的体现。
以“三垣二十八宿”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星官体系与古代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人们辨方向、识季节、定历法,提供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准绳,也蕴含着独属于中国的浪漫与智慧。藏在古老星官体系中的每一颗星都是人间现实世界在广袤星空中的映衬。
向往星宿,落地人间。中国传统星官体系不仅让我们了解天上的星空,更指引我们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河,抚触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
(作者系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北科科普宣讲团成员、北京天文馆科技辅导员 赵梦迪)
来源:科普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