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市科研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地处北京中关村科学城,位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度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肩负重大的职责使命。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创新管理机制、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等科技政策法规及深化改革有关要求,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综合性科研机构,成立于1984年,简称市科研院,英文名称为Beijing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英文缩写BJAST)。市科研院开办资金5000万元,出资人为北京市人民政府。住所为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7号,登记机关为北京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院长为拟任法定代表人的人选,经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依法核准后生效。
《科技智囊》杂志秉持“智囊为魂,科技为体,业界为用,管者必读”的办刊方针,是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主管、主办的新型高端智库期刊。杂志旨在通过对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决策、管理、态势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做好科技界内部以及科技界与相关决策层的交流与沟通,服务党和国家的科技决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11月13日《自然·方法》杂志报道,葡萄牙古尔本基安科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利用增强型超分辨率径向波动实现高保真3D活细胞纳米镜检查,能以大约每秒1单位体积的惊人速度捕捉活细胞生成图像。科学家此次使用的正是光学显微镜。一台显微镜可以放大或增强最微小的细节,揭示出一个超出传统分辨率限制的世界。
17世纪,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第一次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植物表面排列着蜂窝状小室,称其为“Cell”,意思是“小房间”。胡克当时使用的是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推动了整个17、18世纪现代生物学的发展,人类首次对细胞核、纤毛、细胞、细菌、原生动物等进行观察并作出描述。
那么,神奇的光学显微镜是如何观察到细微植物表面细胞的?它的原理就是光的反射和直线传播,通过玻璃镜片将光线汇聚成束,打在样品上形成反射光。这时,反射光束穿过小孔就能产生放大倒立的像,人们就能在显微镜的镜头里看到微观世界了。
虽然光学显微镜为人类打开了通往微观世界的第一道门,然而光的衍射极限限制了它的精度。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只能在200至700纳米之间,这就意味着小于200纳米的物体,将无法通过光学显微镜来观察。于是,人们选择了波长更小的“电子束”代替“光束”。
电子是一种围绕原子核运行的微小带电粒子,它的波长比光短约10万倍。因此使用电子束代替光束可以达到更高的精度。1933年,德国物理学家恩斯特·鲁斯卡发明电子显微镜。相比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测倍数就大大提升了。
电子显微镜目前常用的有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
扫描电子显微镜通过使用聚焦电子束扫描样品表面来产生样品图像。电子束与样品中的原子相互作用,产生包含有关样品表面形貌和成分的信息。电子束以光栅扫描模式进行扫描,并且电子束的位置与检测到的信号的强度相结合以产生图像。
透射电子显微镜利用穿过超薄样品的电子束来形成图像。当电子束穿过样本时,电子束与样本相互作用,放大并聚焦在一系列探测器上,从而形成图像。
有了电子显微镜,神秘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双螺旋结构显露出真容,半导体芯片也有了飞速发展,一个个原子也变得真真切切。显微镜不仅是科学发现的眼睛,也是大众科学普及、通往微观世界大门的钥匙。
198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德国物理学家恩斯特·鲁斯卡曾发出这样的疑问:光学显微镜打开了通往微观世界的第一道大门,电子显微镜打开了微观世界的第二道大门,在打开第三道大门时,我们会发现什么?
(作者系北科科普宣讲团成员,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陈婧瑶)
来源:科普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