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市科研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地处北京中关村科学城,位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度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肩负重大的职责使命。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创新管理机制、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等科技政策法规及深化改革有关要求,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综合性科研机构,成立于1984年,简称市科研院,英文名称为Beijing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英文缩写BJAST)。市科研院开办资金5000万元,出资人为北京市人民政府。住所为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7号,登记机关为北京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院长为拟任法定代表人的人选,经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依法核准后生效。
《科技智囊》杂志秉持“智囊为魂,科技为体,业界为用,管者必读”的办刊方针,是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主管、主办的新型高端智库期刊。杂志旨在通过对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决策、管理、态势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做好科技界内部以及科技界与相关决策层的交流与沟通,服务党和国家的科技决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黄胸鹀
这是一只身长只有十几厘米的小鸟,如果不是胸部的一簇亮黄色羽毛,它和普通的麻雀似乎没什么区别,而正因为有这簇黄毛,它才被称为黄胸鹀。
20年前,黄胸鹀的评级还属于“无危”,在田间经常能看到成千上万的黄胸鹀觅食。然而,如今却难觅踪迹。
近日,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监测人员在北京市大兴区麦田发现了目前已被列为世界极危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黄胸鹀,数量超过26只。如此多的黄胸鹀集体出现,还是头一次。
从无危到极危,十余年连升“四级”
黄胸鹀是雀形目鹀科鸟类,别称“禾花雀”,体长14—15厘米,其最显著的特征是胸部羽毛呈亮黄色,头部为黑色,雄性繁殖羽毛色彩鲜亮,非常显眼。它夏季在欧洲、俄罗斯及中国北部进行繁殖,其间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冬季迁徙到南方越冬,常集成大群活动。
黄胸鹀对栖息地并不是很挑剔,荒地、苇丛、农田、草地、湿地、疏林,甚至人类社区都是它们曾经常见的栖息地。从其别称“禾花雀”可以看出,黄胸鹀喜欢生活在稻田、麦田等农田环境,常以稻谷和草籽为食。
据估计,在20世纪80年代,黄胸鹀的种群数量多达数亿只。因此,在2004年以前,黄胸鹀一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无危。
然而,2015年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保护生物学》的一项研究表明,1980—2013年间,全球黄胸鹀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了84.3%—94.7%,许多传统繁殖地已经绝迹多年。我国的监测数据也揭示出相似的结果,1999—2019年间,迁徙途经秦皇岛鸟类环志站的黄胸鹀累计下降了97.7%。随后短短十余年,由2004年被列为近危,到2017年直接被列为极危,保护级别经历了近危、易危、濒危到极危“四级跳”,而我国也在2021年,将其直接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黄胸鹀外表十分美丽,加上采食稻谷曾经一度被视为“害鸟”,遭到人类大量捕杀。作为食物或是圈养观赏,导致了黄胸鹀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此外,黄胸鹀赖以生存的农田数量、湿地面积的缩减,以及农药大规模普及使用,也是其数量急剧减少的原因。
加强保护,种群数量逐渐恢复
随着我国不断加强保护黄胸鹀等濒危野生动物,有效打击非法狩猎、收售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还有媒体宣传、科普教育等一系列积极行动,近两年的监测记录显示,黄胸鹀的种群数量已出现恢复迹象。
几年前,北京仅有少数几个地方,在春季、秋季迁徙期间记录到黄胸鹀。近年来,黄胸鹀出现地点越来越多,但各地出现的数量通常为1—5只。而这次为何会出现至少26只的大种群?专家分析,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黄胸鹀数量得到回升,其次,随着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生态系统修复工程稳步实施,北京的生态环境在近年来得到了较大改善,野生动物喜爱的栖息环境越来越多。
作为鸟类迁徙路线的驿站,北京越来越多地记录到黄胸鹀,也说明鸟儿为北京的生态好环境点赞。《北京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园林绿化专项规划(2022年—2035年)》明确提出,重点加强极小种群物种的拯救保护,以及珍稀、濒危、特有野生动植物种群及其栖息地保护。
此次大兴区发现的黄胸鹀种群现已“逗留”多日,也有不少爱鸟人士闻讯赶来,都自觉在道路上观看拍摄,但没有人进入麦田里追赶,更没有出现击打、诱拍、捕捉等伤害鸟类的行为。由此可见,公众的环保意识提高了,使得这些迁徙候鸟可以安心停歇补给,为接下来的旅程作准备。
(作者系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 钟震宇)
来源:科普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