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市科研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地处北京中关村科学城,位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度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肩负重大的职责使命。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创新管理机制、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等科技政策法规及深化改革有关要求,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综合性科研机构,成立于1984年,简称市科研院,英文名称为Beijing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英文缩写BJAST)。市科研院开办资金5000万元,出资人为北京市人民政府。住所为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7号,登记机关为北京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院长为拟任法定代表人的人选,经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依法核准后生效。
麋鹿起源于更新世早期,在更新世中晚期开始发展,到全新世中期发展达到全盛,但是从距今3000年前的商周以后,随着气温逐渐变冷,湿地明显减少,人类活动的增加以及捕猎工具的进步,野生麋鹿在自然环境中开始走向灭绝。1865年在北京南海子被发现,1900年在中国彻底消失,1985年麋鹿重返故土,到今天中国已有麋鹿约13000头。麋鹿经历了本土灭绝、侨居、重引进的沧桑历程。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与实践。来麋鹿苑参观的人们会针对麋鹿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正是这样的问题激发了麋鹿中心工作人员探索的兴趣,也不断促进专业技术人员去探索。也向我们工作人员提出一个问题,麋鹿的成功保护与发展必须走进麋鹿的生活中,紧紧依靠科技创新,探究麋鹿生物学特性,从而引起更多的科技工作者促进对麋鹿保护机理和深层次矛盾的研究。
《麋鹿生物学》是以白加德研究员为代表的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科研人员呕心沥血经过2年的努力编著的一本科研巨著,目的在于将麋鹿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分类总结,用于指导麋鹿的研究工作,同时,通过书籍的出版,能让公众深深地体会到,让更多的濒危物种跨过灭绝的边缘任重而道远!需要大家志愿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