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年02月26日 14:01
《科技智囊》2025年第1期封面
《科技智囊》2025年第1期目录
《科技智囊》2025年第1期目录
特稿
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研究
伍建民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李玮
北京科技创新促进中心
摘要:[研究目的]产学研合作有助于提升一个国家或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更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研究方法]从五个阶段分析了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历史演进,阐释了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意义,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结论]研究发现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内在动力有“偏差”、高校院所成果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有“落差”、社会资本进入产学研合作的前期环节有“时差”等问题,提出要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导高校院所完善考核评价机制、鼓励各类产学研深度融合载体、支持科技服务机构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专业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关键词:企业主导;产学研合作;深度融合
创刊30周年专题
场景驱动可信数据空间建设与融通应用:理论机制与实践进路
尹西明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与科技协同创新研究院
王帅民
王艺培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陈劲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可信数据空间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基础设施,是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然而,当前其建设仍存在认知模糊、标准缺失以及生态建设不完善等问题,更鲜有研究揭示如何面向海量应用场景推动可信数据空间建设和融通应用的过程机理。旨在为可信数据空间高效率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助力数据要素效能释放。[研究方法]基于场景驱动创新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提出“场景-技术-数据”三位一体的场景驱动可信数据空间建设和融通应用的理论架构。进一步结合数鑫科技实践探索剖析实践路径,从加强技术与制度保障、强化场景驱动与完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论]提出以“场景驱动,创新引领、生态共建”为核心,多元主体瞄准场景,共同打造可信数据空间应用生态的建设和融通应用思路。借助数鑫科技建设可信数据空间的典型范例,揭示了以能力建设为核心,通过场景驱动技术突破和数据要素价值化,推动数实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新生态的实践进路,充分展现出场景驱动在可信数据空间建设中强大的实践指引力,为其规模化、可持续发展注入蓬勃动力。
关键词:可信数据空间;数据要素;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场景驱动创新;创新生态系统
科技战略与决策
中心城区发展瞪羚企业路径探索——以上海市黄浦区为例
陈韬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经济研究院,上海国有资本运营研究院,上海黄浦科创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研究目的]随着全球瞪羚企业呈现出地域链接扩张化与核心节点集中化的发展趋势,培育具有高成长性的瞪羚企业已成为各省市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引领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有效培育高成长性的瞪羚企业,是各省市中心城区加大瞪羚企业支持力度和创新维度的重点。[研究方法]运用文献总结和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国内外代表性中心城区在科技孵化方面的发展经验,通过伦敦金丝雀码头、奇斯威克园区和旧金山使命湾的案例展示,分析了如何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融合和以产学研升级传统产业的瞪羚企业培育实践范式;通过北京“淡马锡模式”和深圳“多家赛马”战略,总结了国内大都市如何依托国有资本提速科技孵化的相关经验。[研究结论]从伦敦、旧金山等国际案例和北京、深圳等国内经验来看,黄浦区依托中央科创区、科技孵化器等科创发展战略布局,为打造上海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服务区和特色功能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未来上海市中心城区需要搭建生物大数据平台等未来产业联合体,贯彻国家“人工智能+”行动部署,在中心城区率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并探索联合创新、创新“特殊招引”与“离岸孵化”等机制吸引顶级科技人才,持续厚植“科技回归都市”的科技土壤。
关键词:中心城区;瞪羚企业;科技孵化;科创服务;计算生物学;品牌效应
论科技创新政策的体系化
张步峰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科技创新政策是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主要载体。目前数量繁多的科技创新政策呈现出多元、碎片化、协调性不足的问题,有必要构建体系化的科技创新政策,以完善国家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研究方法]基于规范分析方法,论述了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化的必要性,提出了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化的实质标准和形式标准,探讨了实现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化的法治路径。[研究结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化需要建立内在统一的标准,包括实质标准和形式标准。实质标准是政策应当符合我国创新需求,包括符合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目的标准、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内在标准、符合科技创新环境优化的制度标准三个层次;形式标准是外在标准,包括形式合法性标准和相互协调一致的标准。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化建设可从四方面开展,厘清科技创新政策的制定主体权限及相互协作关系,规范科技创新政策的制定程序,开展科技创新政策的一致性评估,及时对科技创新政策进行立改废。
关键词: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化;一致性
数字治理与数字经济
宏观视角下的国家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构想
王林
王毓媛
西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监测预警是网络安全工作的重要环节,建立中央统一指挥的国家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平台,有助于改变我国现行网络安全监测预警自下而上的逆向工作模式和条块分割的监测预警方式,提高整体网络安全监测预警能力,适应大安全工作格局的需要。[研究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文献研究和对比分析的方法找出我国网络监测预警工作的不足,应用量化方法和数学方法设计出包含监测、分析、预警和响应处置模块的一体化平台。[研究结论]分散的监测预警方式不利于从全局统筹协调网络安全工作,常规的监测技术手段对危险的识别存在滞后性,以致其预警作用不足,因此现有的工作模式和技术手段需要调整和更新。应当通过应用国家一体化平台,形成中央统一指挥的闭环系统,将网络安全监测信息量化计算处理后,于评价体系中进行对比分析处理,以此直观地反映网络安全状况。再根据风险类别和等级发出预警信号,使责任主体能够及时采取应对处置措施,降低风险,在网络对抗攻防中取得主动权,提升我国的网络安全能力。
关键词: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国家一体化平台;量化计算;数据分析;响应处置
构建数字命运共同体:内涵意蕴、现实基础和价值原则
周帅
孙业霞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
摘要:[研究目的]构建数字命运共同体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数字世界,怎样建设数字世界”的时代难题,是数字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必然要求。[研究方法]围绕数字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意蕴这一核心,从现实基础层面论述构建数字命运共同体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从价值原则层面指明构建数字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要求。[研究结论]数字命运共同体以开放共享、合作共赢、安全有序、交流互鉴为理论内涵,与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其构建并非虚幻的想象,而是以现阶段数字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实际为根本依据。因此,数字经济发展与数字命运共同体构建具有高度契合性,必须坚持开放共享的本质特征、合作共赢的内在要求、安全有序的前提保障、交流互鉴的应有之义,这对于解决数字时代人类发展新难题、建设共商共建共享的数字地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数字命运共同体;数字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数字经济发展新道路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京津冀建设世界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的路径探究
李诚
张丽丽
刘沅东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摘要:[研究目的]为推进京津冀地区集成电路产业协同发展,形成新的增长极,本文对京津冀建设世界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的路径进行分析研究。[研究方法]以京津冀地区集成电路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政策梳理、数据分析以及实地调研和考察,捋清其发展现状与主要特征,并与国内领先区域进行系统性比较,分析京津冀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建设中存在的难点和关键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为加速京津冀世界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建设给出建议。[研究结论]京津冀地区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大,产业布局较全面,设计占主导,制造与封装测试发展迅速,但仍存在产业链失衡、三地联动不足、人才专项政策缺失等问题。这制约了京津冀世界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的建设。此外,集成电路产业协同性、相关政策体系、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应用场景等也是影响京津冀世界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建设的关键因素。要加快这一建设,应当从以下路径着手: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动力,优化京津冀集成电路产业分工格局;充分发挥京津冀应用市场优势,以应用端为牵引,促进产业的协同发展;加快京津冀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形成京津冀集成电路产业协同创新平台,积极推动京津冀地区建设世界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集成电路产业;产业集群;新质生产力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科学产出及影响因素分析
王颖婕
王雪璐
张茜茜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评估咨询中心
摘要:[研究目的]以科研项目成果产出评价为出发点,探讨项目产出科学价值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综合考虑项目论文产出的数量和质量,构建h指数表征其科学价值,并以物理学代表基础研究、以信息学代表应用研究,对比分析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产出影响因素。[研究结论]结果显示,物理学和信息学的项目h指数均为8,即平均产出8篇被引次数不小于8的论文,表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项目科学价值产出并无明显差异。对项目科学价值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项目负责人的学术背景对基金项目科学价值产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对于基础研究科学价值产出的影响更大。申请单位的学科声誉对于基础研究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于应用研究并无显著影响。
关键词:学术价值;h指数;影响因素;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计算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内涵、困境与进路
许安明
徐华亮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陈春娥
贵阳人文科技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计算社会科学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占据战略性地位。为满足我国计算社会科学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需要加快构建计算社会科学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方法]从发展计算社会科学的迫切性和必然性分析出发,阐述计算社会科学人才的基本内涵,剖析面临的困境,从人才规划、引进、培育、发展、服务、评价等方面,提出加快构建计算社会科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具体路径。[研究结论]计算社会科学凭借更强的科学性和应用性倾向,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与重视。计算社会科学人才作为影响计算社会科学发展的关键变量,需具备海量数据处理能力和理解数字社会的知识结构。然而,在计算社会科学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着总量不足、培育体系不完善、实践能力不够等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推进计算社会科学人才体系构建。
关键词:计算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内涵;困境;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