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市科研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地处北京中关村科学城,位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度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肩负重大的职责使命。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创新管理机制、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等科技政策法规及深化改革有关要求,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综合性科研机构,成立于1984年,简称市科研院,英文名称为Beijing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英文缩写BJAST)。市科研院开办资金5000万元,出资人为北京市人民政府。住所为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7号,登记机关为北京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院长为拟任法定代表人的人选,经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依法核准后生效。
《科技智囊》杂志秉持“智囊为魂,科技为体,业界为用,管者必读”的办刊方针,是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主管、主办的新型高端智库期刊。杂志旨在通过对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决策、管理、态势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做好科技界内部以及科技界与相关决策层的交流与沟通,服务党和国家的科技决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15日 17:06
图1基于“事件-环境-公众-行为”四维关系的居民认知行为特性研究框架
图2城市暴雨内涝居民风险感知与逃生行为分析结果
受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化效应双重影响,全球范围内雨季降雨量增加,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全球范围内暴雨内涝问题异常突出,“逢雨必涝”已成为威胁城市安全、居民人身安全的重点问题。
暴雨内涝发生时,往往出现积涝点大面积受淹、洪水过境、通讯中断、人员被困等情况,普通居民由于自身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会选择不同的逃生行为,而逃生方式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其人身安全;同时,恶劣的现场条件使得政府和应急组织无法及时到达现场,也无法获知受灾居民的需求,难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救援工作。因此,如何精准把握居民在面对不同情境暴雨内涝风险时的认知特征及逃生行为规律,进行早期预测和精准化解,可为灾害救援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城市系统工程研究所承担完成的创新培育课题“基于城市暴雨内涝风险感知的居民逃生行为预测预警技术研究”,聚焦居民的风险感知和行为认知特性,对暴雨内涝事件中城市居民的逃生行为规律及预测预警技术开展研究。主要包括基于社交媒体大数据平台和问卷调查,以事件链为线索对城市暴雨内涝事件中居民风险感知的演化趋势、人群画像等进行数据挖掘,构建了基于“事件-环境-公众-行为”的风险感知与行为认知特征多主体关系;同时,结合情景构建及知识推理技术,针对表征公众风险感知的多类型主体在事件孕育、爆发、控制到完成整个周期中的关系规则,研究了公众风险感知及行为认知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针对特大暴雨下,道路行进、地铁站内驻留等多种情景,进行了公众风险认知及逃生行为特性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预测预警方法,从公众心理反应、行为认知的角度,并提出了基于暴雨内涝风险感知的韧性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该课题研究团队在该领域研究方面,已发表学术论文2篇,为相关部门提供政策建议并获得感谢信1份,立项北京市地标1项,团队成员入选中国科协科技智库青年人才计划、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下一步,研究团队将进一步完善城市暴雨内涝居民风险感知模型,尝试典型情景下居民风险感知与逃生行为异质性特征及演变规律研究,为相关部门提交政策建议,为城市暴雨内涝抢险救援工作提供更具体、科学的技术支撑。
(周佩玲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