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市科研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地处北京中关村科学城,位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度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肩负重大的职责使命。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创新管理机制、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等科技政策法规及深化改革有关要求,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综合性科研机构,成立于1984年,简称市科研院,英文名称为Beijing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英文缩写BJAST)。市科研院开办资金5000万元,出资人为北京市人民政府。住所为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7号,登记机关为北京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院长为拟任法定代表人的人选,经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依法核准后生效。
《科技智囊》杂志秉持“智囊为魂,科技为体,业界为用,管者必读”的办刊方针,是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主管、主办的新型高端智库期刊。杂志旨在通过对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决策、管理、态势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做好科技界内部以及科技界与相关决策层的交流与沟通,服务党和国家的科技决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04日 17:06
座谈交流
8月2日,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党组书记方力,党组副书记、院长伍建民带队赴北京工业大学调研,并与北工大党委书记姜泽廷,党委副书记、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聂祚仁等领导座谈交流。北科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邵锦文,党组成员、副院长刘清珺,北工大党委常委、副校长吴斌,党委常委、副校长刘建萍,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杜修力,党委常委、副校长乔俊飞等参加座谈。
北科院一行首先参观了北京工业大学城镇污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资源循环实验室、工业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3D打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信息楼成果展厅,详细了解北工大学科发展、实验室建设、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等情况,随后进行座谈。
方力表示,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211”工程建设高校,北工大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北工大人的奋斗精神值得敬佩。北科院在事业单位改革后,聚焦“四二四”发展重点,迎来创新发展新局面。希望双方就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科技智库建设、人才培养等多领域开展深入交流,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扎实推动院校合作,深入推进科教融合,深化科技资源共享,加强优势领域共建,积极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学生创业基地。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扩大影响力,携手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姜泽廷指出,北科院以首都发展为统领,在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值得学习和借鉴。北工大将进一步深化“1+3+N”战略布局,加强校地协同、校企合作,不断深化改革创新,通过数字化、国际化、组织化“三化转型”赋能北工大内涵式发展。希望双方在科技成果转化、人才联合培养、科技应用场景建设等方面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以“小切口”推动合作落实、实现共赢局面,深入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以更大作为融入和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
聂祚仁介绍了北工大整体情况。他指出,北工大从建校伊始就肩负着服务首都建设发展的使命。建校62年来,北工大紧抓机遇,办学综合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开辟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发展之路。希望与北科院共同合作、优势互补,在基础研究、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等方面协同攻关,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贡献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伍建民指出,北工大学科布局全面综合,科技研发硕果累累,人才培养桃李满天下,科技奖励成果推陈出新,成果转化非常活跃,创新平台高端完备,对外合作持续扩大,影响力蒸蒸日上、大幅提升。他介绍了北科院的历史沿革、职责使命、发展定位、发展重点、组织架构和人才队伍等情况,提议双方以“1+8”的工作模式全面深化重点领域合作交流。“1”指建立1个协同对接工作机制,明确业务工作对接部门和负责人。“8”指从共享利用科技资源、共建研发创新平台、扩展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应用场景、科研人员交流合作与人才培养、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科技智库建设等8个重点方向开展合作交流,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
北科院相关处室、内设机构和院属企事业单位负责同志参加调研。 (办公室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