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院内新闻

2025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第十届老年服务科学与创新国际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7日 07:22

论坛现场

论坛现场

与会嘉宾合影

与会嘉宾合影

分论坛1 科技赋能医养结合产业发展

分论坛1 科技赋能医养结合产业发展

分论坛2 智能康复辅具技术

分论坛2 智能康复辅具技术

分论坛3老年人摄食能力风险与营养干预

分论坛3老年人摄食能力风险与营养干预

分论坛4 养老企业科技创新与应用

分论坛4 养老企业科技创新与应用

分论坛5 人工智能与智慧养老新生态

分论坛5 人工智能与智慧养老新生态

10月23日,2025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第十届老年服务科学与创新国际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论坛由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北科院”)、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以下简称“中国房协”)主办,北科院智慧养老研究所、中国房协银发人居分会、《城市开发》杂志社等承办。论坛以“科技赋能养老,创新引领未来”为主题,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300多人线下注册参加大会,中关村论坛公众号、北科院公众号、北京科技报公众号、中关村思德智能健康养老产业联盟视频号等线上平台同步直播,50余万人次观看。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协会、企业的38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围绕“养老科技”这个主题作精彩的学术报告,分享科技赋能养老的创新成果与生动实践。

论坛开幕式由北科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邵锦文主持。北科院党组书记刘晖,中国房协会长陈宜明,北京市民政局二级巡视员李勇为论坛致辞。

刘晖在致辞中表示,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养老科技和信息化发展应用”,为科技赋能养老服务指明了方向。北科院自2010年布局智慧养老领域以来,面向不同老年人群的养老需求,在养老科技研发及其落地应用方面开展了许多有益探索,论坛就是多年来在智慧养老创新与实践过程中形成的重要交流平台。本届论坛邀请了诸多知名专家作学术报告,特别是有众多企业代表参与其中,对促进养老科技交流与合作,促进养老科技落地转化应用,将发挥积极的作用。衷心希望论坛成为政策落地的转化桥,让国家政策要求通过专家研讨、企业实践转化为可操作、能落地的服务方案;成为科技惠民的对接桥,让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创新技术,精准响应高龄、失能群体的照护刚需,破解当前养老服务痛点难点;成为协同创新的合作桥,推动更多的科研机构、企业围绕养老科技这一主题,双向奔赴、研产共舞,让养老科技成为提升老年福祉的核心动能和关键引擎。

陈宜明在致辞中表示,应从全产业链角度系统推进养老产业的更新升级。目前养老产业在前端缺乏真正符合老年人客观需求的理念,建议加强老年心理学、老年行为学等研究,为产品与技术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在中端缺乏拥有规范专业服务技能的服务人才,建议对老年人家庭成员、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等群体开展规范、广泛的养老服务培训;在末端,养老住宅产品配套不足,建议推动全面无障碍设计,例如优化电梯尺寸设计,以适配老年人的真正需求。应积极理性地应用人工智能,明确适用场景,避免技术滥用,呼吁全行业协同发力,共同构建适应老年人需求的康养产业链。

李勇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北京市民政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推动以养老科技创新赋能养老服务,助力养老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市民政局上线了北京养老服务网及小程序,帮助老年人便捷找服务、找机构、找政策,累计访问量超6400万人次;联合组织开展了智能养老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项目工作,广泛征集智能养老机器人应用场景的产品或解决方案;指导举办了2025北京智能康养机器人应用大赛,以赛促用、以赛聚才,推动养老机器人从概念设想逐步走进现实服务。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和每一个家庭的共同努力,希望能以此次论坛为契机,碰撞思想、凝聚共识,密切合作。

民政部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党委书记郑远长、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周安福、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老年学研究所所长陈功、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康养数字经济专委会执行主任兼秘书长王秀玲、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郑址洪(Jeung Jihong)、广州越秀康养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博、北科院智慧养老研究所研究员刘建兵为论坛作主旨报告。北科院智慧养老研究所发布《北京科技赋能养老典型场景研究报告》。

郑远长指出我国加速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需加强养老科技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突破,推动多模态AI与机器人融合构建智慧养老体系,并明确智能设备责任归属,平衡创新与权益保障。周安福介绍了毫米波感知技术应用于非接触式心脏健康监测、血压测量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展望太赫兹技术在味觉嗅觉感知及老年健康管理中的潜力。陈功强调AI可提升社区治理效能,通过大数据与智能决策支持风险预警与资源优化,并以燕东园社区为例,倡导构建融合物联网与云计算的精准高效智慧社区治理新模式。王秀玲认为AI是重构银发经济价值链的核心,通过CCRC社区等场景提升老年生活品质,倡导建设“银发友好社区”。张博指出智慧养老是银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创新可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并降低成本,建议通过跨区域整合打造“研发-制造-服务”一体化的银发经济产业园。郑址洪强调老年人出行能动性关乎身心健康与社会参与,建议结合智能交通、无障碍设施与适老化设计,开发符合老年认知习惯的出行工具与应用,构建友好出行环境。刘建兵介绍了基于AI的情感关爱系统,其融合情感识别与自然语言处理可实时感知老年人情绪并提供陪伴疏导,并展望了该系统在社区养老、居家照护等场景中的推广潜力。

下午的五个分论坛,主要涉及科技赋能医养结合产业发展、智能康复辅具技术、老年人摄食能力风险与营养干预、养老企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人工智能与智慧养老新生态。

在“科技赋能医养结合产业发展”分论坛中,专家学者、企业代表深入探讨养老科技创新的发展路径与优化方向,重点剖析了各类科技成果在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等场景中的具体应用实践。举办“科技赋能,场景驱动”与“医养结合,多元协同”两场主题圆桌对话,汇聚多方观点,共话产业未来。发布《2025中国银发人居典型案例研究》报告,为该领域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在“智能康复辅具技术”分论坛中,专家学者们围绕康复机器人及辅助技术的最新进展开展研讨,重点阐述了康复机器人在运动与认知障碍康复中的应用,探讨了无创脑机接口、柔性外骨骼与步态分析等关键技术。展示了无源等速驱动和自供能柔性传感等创新成果,为智能康复装备与智慧养老的融合发展提供新思路,展望了精准化、个性化康复技术的未来趋势。

在“老年人摄食能力风险与营养干预”分论坛中,专家学者们围绕老年人口腔功能维护、摄食风险干预与营养食品创新,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重点阐述了老年营养食品标准体系构建,介绍老年营养国际经验借鉴、食养处方创新、食品质构改良技术、社区口腔虚弱筛查、口腔功能康复训练等。

在“养老企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分论坛中,企业代表探讨了科技创新在养老行业一线应用中的痛点、难点、趋势,重点讨论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养老场景的契合点等议题。交流了医养结合、数据安全等议题,为智慧养老技术开发与应用提供了方向指引。

在“人工智能与智慧养老新生态”分论坛中,专家学者围绕技术创新、智慧应用与未来趋势展开深入交流。聚焦康复辅具市场的机遇与挑战,剖析护理机器人在临床康复中的实际应用与变革潜力,探讨自供电生物传感器等前沿技术在健康监测中的前景,智能辅助设备、中医药数字化平台及国际智慧养老优秀案例引发热烈讨论。分享了老年友好社区建设与数智化服务体系的创新实践以及京津冀智慧养老产业发展现状,为推动智慧养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智慧养老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