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市科研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地处北京中关村科学城,位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度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肩负重大的职责使命。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创新管理机制、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等科技政策法规及深化改革有关要求,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综合性科研机构,成立于1984年,简称市科研院,英文名称为Beijing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英文缩写BJAST)。市科研院开办资金5000万元,出资人为北京市人民政府。住所为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7号,登记机关为北京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院长为拟任法定代表人的人选,经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依法核准后生效。
《科技智囊》杂志秉持“智囊为魂,科技为体,业界为用,管者必读”的办刊方针,是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主管、主办的新型高端智库期刊。杂志旨在通过对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决策、管理、态势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做好科技界内部以及科技界与相关决策层的交流与沟通,服务党和国家的科技决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27日 10:32
论文图
有机物的毒性与污染物降解关系分析
毒性有机物在反应过程中的去除分析
近日,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所在Chemosphere 期刊(影响因子7.086/环境科学领域Top 期刊)发表了题为“Toxicity reduction of reverse osmosis concentrates from petrochemical wastewater by electrocoagulation and Fered-Fenton treatments”的文章。该研究以高盐、高有机物含量及高毒性的石化反渗透浓水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电絮凝和类芬顿对浓水中毒性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揭示了毒性有机物在反应过程中的降解及转化机制,为石化废水行业在水资源高效利用及污染物控制方面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及工程指导。
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如石油烃、苯胺、硝基苯、多环芳烃、苯酚及其衍生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构成威胁。因此,探索从石化废水中去除有毒害有机污染物的技术已经成为环境领域的研究重点。
该研究针对石化废水反渗透浓水(ROC)的特征,开展分子量、毒性化合物和重金属等综合分析,构建了电絮凝和类芬顿为基础的处理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类芬顿比电絮凝具有更高的有机物毒性降低能力,浓水的毒性经30 min处理后最终降低64%。
毒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高效去除对ROC的毒性降低具有重要影响。分析显示,ROC中含有分子量分别为1200 g mol-1和220 g mol-1的有机物,主要由可溶性微生物副产物类和腐殖酸类物质组成,这些有机物的去除直接导致毒性显著降低。
进一步分析显示,类芬顿对ROC中的8种有机物的去除效率均在60%以上,其中苯酚和有机酸的去除率高达89%,对多环芳烃、苯系物和卤代烷具有较强的去除能力,对多环芳烃的去除效率依次为:5-环>4-环>3-环>2-环。
该成果由资环所水处理研究团队完成。该研究团队主要从事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水质安全保障、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等研究工作,前期已在电化学领域及毒性污染物去除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未来,团队将进一步致力于开展电芬顿、电催化等高级氧化技术在废水资源化治理及污染物控制领域的工程应用及示范。
该论文以水处理研究团队的核心骨干宫晨皓副研究员为第一作者,宫晨皓副研究员、张忠国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论文的第一通讯单位为资环所,该研究得到财政资金自立科研课题改革与发展专项资助。
(科研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