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才发展

北科院举办“科技与文化融合赋能科学传播新质态”高级研修班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9日 15:20

开班合影

开班合影

培训现场

培训现场

部分线上分会场

部分线上分会场

专题讲授专家及主持人

专题讲授专家及主持人

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

科沙龙主持人、政策解读专家及圆桌嘉宾

科沙龙主持人、政策解读专家及圆桌嘉宾

沙龙交流互动

沙龙交流互动

学员分享

学员分享

9月9日至11日,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北科院”)举办“科技与文化融合赋能科学传播新质态”高级研修班(简称“高研班”)。此次高研班由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指导,北科院主办,北科院科学传播中心承办。来自京津冀地区科普机构、博物馆、科学教育及科技文化融合领域的70余名专业人员现场参加培训,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四川科技馆、合肥科技馆及张家口科协4个线上分会场的130余人在线参加。

此次高研班由专题授课、现场教学、北科沙龙等环节组成。北科院院长伍建民作开班致辞并讲授开班第一课,市人社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二级调研员李岩松参加开班式并致辞。科学传播中心主任常莉,副主任魏永莲、詹宇和付晓铮分别主持开班式、专家授课以及北科沙龙。

伍建民在开班致辞中强调,此次北科院在首个全国科普月期间举办“科技与文化融合赋能科学传播新质态”高研班,是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依托北科院优势领域及专家资源着力打造的精品培训项目。科学普及是北科院的特色领域之一,此次培训面向京津冀地区并线上辐射成都、合肥、张家口等地,为科技与文化融合背景下的科学传播人才培养和交流互促搭建良好平台。

李岩松对高研班顺利开班表示祝贺,他指出,北京市高级研修班作为全市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的重要载体,在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北京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次高研班作为2025年首个全国科普月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在科技文化融合下科学传播人才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此次培训精心设计、专家权威、形式多样、内容前沿,体现了高水平的学术与专业引领。

伍建民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在北京的实践》为题授课。他以“总书记这样说”“北京这样做”为主线,从战略地位、战略目标、重要依托、前提条件、关键驱动、区域布局、核心要素、重要环境、制度保障与基础支撑等10个方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以及在北京的生动实践,既有理论学习和探索时间,也有案例分析和感悟体会。在报告中,他还同学员分享了做好科研报告和科学传播的10个感悟体会。

中国科技馆馆长郭哲以《变革时代的创新治理与科学文化》为题进行授课。他从创新范式变迁、科学文化演进与全球治理重构等多重维度,系统阐释变革时代如何通过创新治理塑造面向未来的科学文化图景,为理解“科技雨林”中的确定性提供了思考框架。

中国科普研究所书记庞晓东以《贯彻落实新科普法,促进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为题进行授课。他通过自身参与《科普法》修订历程回顾,系统阐释新修订《科普法》的意义、亮点和重点内容,提出贯彻新《科普法》的四方面深刻见解,让学员们对《科普法》的指导意义和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北京天文馆副馆长、北京古观象台台长齐锐以《心中有热,眼里有光——做有文化的科普传播》为题进行授课。结合自身多年一线科普管理与实践经验,从天文与天文学的根本问题出发,以对“时间”“空间”的探索为案例,探讨科普工作如何根植文化、连接情感、激发思考。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设计学院教授海军以《艺术与科技创新融合的路径与方法》为题进行授课。结合多年艺术与科技融合研究与策展实践,列举艺术设计在科学传播中的多维赋能路径,生动阐释了以艺术为媒介,如何有效跨越科学与公众之间的认知壁垒,为科普工作开拓了新的表达维度和传播路径。

中国科普作协科学与影视融合专委会秘书长林育智以《基于科学真实的艺术设计对科学传播的新赋能》为题进行授课。从历史与当代的双重视角,探讨了科技与艺术融合为科学传播带来的新动力,阐释了科学真实如何提升艺术创作与科学叙事的感染力,并展望了科学与影视融合对我国科普与文化创新的深远影响。

利亚德集团虚拟动点解决方案中心总监、石景山区科协副主席崔超以《人工智能与空间计算技术及应用》为题进行授课。从技术前沿和实战案例切入,介绍了穿戴式智能动作捕捉技术的发展历程、技术原理与最新探索,生动展示了人工智能与空间计算如何为科技文化传播注入新动能,为其在拓展科学传播中的应用打开了新思路。

高研班学员在北科院科技交流展示中心及北京展览馆“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展开展现场教学。北科院科技交流展示中心是集展览展示、会议论坛、交流研讨、宣传推介、签约发布等功能为一体的交流展示空间,是北科院的科学传播平台,学员们从这里可以了解北科院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未来的交流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展是科学与文化融合的生动案例,通过精准的数字化扫描与精细手工还原复刻九座洞窟,结合300米的沉浸式壁画长廊,并通过历史照片与影像资料等多种展示形式,为学员提供了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多场景现场教学。

高研班举办以“科技与文化融合赋能科学传播新质态”为主题的北科沙龙。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文化科技处四级调研员车远征针对《北京市科技赋能文化领域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进行政策解读,系统梳理政策发布背景、发展目标与重点任务,为科技文化融合创新发展提供清晰的方向与有力的支撑。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科学咖啡馆”策划及主持人邱成利主持圆桌对话。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副主任段建彬、科学传播中心副主任魏永莲、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大鹏、北科院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江光华4位嘉宾参加圆桌对话环节。对话围绕“科技与文化融合赋能科学传播的实践路径”以及“科技文化融合背景下科学传播人才能力重构”两大议题展开。现场气氛活跃热烈,主持人与每位嘉宾结合自身的丰富实践案例及理论研究成果,展开多维度、深层次的交流与探讨。现场学员踊跃发言提问,将所学所感所思所悟与各位嘉宾进行探讨,交流真知灼见、碰撞思维火花、启迪智慧精华,为推动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创新科学传播模式提供了有益启发与实践思考。

随后6位学员代表分享实践案例及学习心得。北京邮电大学国际学院副教授孙燕、张家口市科学技术协会调宣部部长王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数据科学与农业经济研究所科普传播研究室副主任钟瑶、中国地质博物馆《地球》杂志编辑部高级工程师尹超、北京市天坛公园管理处神乐署雅乐中心文书刘晓绯、国家自然博物馆助理研究员王赫扬,结合自身实践及学习体会,分享了跨学科课程、科学家精神、地球科学、天坛建筑群、项目式科普课程开发等代表性案例及思考。

常莉在结业总结中表示,此次高研班着力打造一个专家权威、洞见深刻、视角多元、形式多样、线上线下、跨域共享的培训项目,搭建跨领域、多层次的交流平台。期待大家持续学习,拥抱变革,推动融合,勇于实践,加强协作,共建生态。

此次高研班受到专家的高度重视,参训学员对课程设计、师资资源、培训组织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表示在理论视野、实践案例、多元应用等方面的认知有了较大提升,期待未来通过资源共享、协同创新,以科技与文化的双向奔赴,共同赋能科学传播新质态!

 


(科学传播中心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