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市科研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地处北京中关村科学城,位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度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肩负重大的职责使命。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创新管理机制、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等科技政策法规及深化改革有关要求,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综合性科研机构,成立于1984年,简称市科研院,英文名称为Beijing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英文缩写BJAST)。市科研院开办资金5000万元,出资人为北京市人民政府。住所为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7号,登记机关为北京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院长为拟任法定代表人的人选,经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依法核准后生效。
《科技智囊》杂志秉持“智囊为魂,科技为体,业界为用,管者必读”的办刊方针,是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主管、主办的新型高端智库期刊。杂志旨在通过对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决策、管理、态势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做好科技界内部以及科技界与相关决策层的交流与沟通,服务党和国家的科技决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水星东大距、金星伴月、小行星掩参宿四、双子座流星雨极大、木星伴月等多个天象将亮相2023年末的星空。据预测,作为每年最吸眼球的流星雨,双子座流星雨极大时间预计出现在12月15日凌晨3时,每小时天顶流量100颗以上。现在的天文观测可以使用高精尖仪器,那么,古人靠什么观测天象,观测的结果是否有记录呢?
古代有专职天文官观测天象
天文仪器是人类视觉的延伸,也是研究日月星辰运行的重要手段。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发明了圭表、浑仪、简仪等测量仪器,还制作了浑象、假天等演示仪器,以及漏刻、更香等守时仪器。日月年长度的度量,天体的方位、出没时间的测定都依赖于精密的天文仪器。新的天文仪器会带来更准确的观测结果。在古代,专职的天文官保持常规的巡天观测,报告和解释任何可能发生的异常天象。
中国古代天文学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与重视天文观测密不可分,记录日食、月食、掩星、太阳黑子、超新星、彗星、流星等资料,大都收录在中国的天文史志中。
北宋记录超新星爆发
在未来某个晴朗的夜晚,你无意间抬头发现“猎户”的肩膀闪耀着夺目的光芒,那么恭喜你也目睹了“参宿四爆炸”。这样的系内超新星爆发,距离上一次已过去400年了。
超新星爆发是恒星演化末期发生的一种强烈的自我毁灭过程。在这一时期,恒星亮度会以惊人的速度增加,之后再次湮灭于太空中。中国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种现象,认为这些星星很像到天空拜访的客人,出现一段时间后又消失不见,因此也称它为客星。
我国古代对客星有十分详细的纪录,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北宋至和元年的天关客星了。1054年7月4日清晨,天空中突然出现了一颗客星,不仅白天可见,晚上更耀眼。这颗星在天空持续闪耀了600多天。在《文献通考》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至和元年五月己丑,客星出天关东南,可数寸,岁余消没。”直到1731年,一位英国医生又一次从望远镜中看到这颗客星。因为有不断膨胀的纤维状结构,天文学家便将其命名为“蟹状星云”。经过对“蟹状星云”膨胀过程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蟹状星云”就是1054年天关客星爆炸的遗迹。中国古代对客星的描述就是寻找历史上超新星的重要依据。
对哈雷彗星的观测最早可追溯到秦朝
1682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观测到一颗明亮的彗星,发现这颗彗星的轨道与1531年德国天文学家阿皮安和1607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所记录的彗星轨道极其相似。哈雷认为这是同一颗彗星的重复出现,周期在76年左右,并预测会在1758年再度回归。哈雷彗星最近的一次回归在1986年,而下一次回归将在2061年。
对哈雷彗星的详细观测纪录最早可追溯到秦朝,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这样写道:“七年,彗星先出东方,见北方,五月见西方。……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自公元前240年至1910年,哈雷彗星共出现了29次,中国史籍上都有详细且完整的记载。
在世界范围内,只有中国的天象纪录是最完备的,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没有间断过,要查找距今400年以上的天象纪录,只有中国的文献最靠谱。我们的这份宝贵天文遗产对现代天文学前沿理论,如超新星爆发、地球自转长周期变化、彗星等可提供丰富的科学数据。
(作者系北科科普宣讲团成员、北京天文馆助理研究员 郑 硕)
来源:科普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