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市科研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地处北京中关村科学城,位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度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肩负重大的职责使命。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创新管理机制、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等科技政策法规及深化改革有关要求,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综合性科研机构,成立于1984年,简称市科研院,英文名称为Beijing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英文缩写BJAST)。市科研院开办资金5000万元,出资人为北京市人民政府。住所为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7号,登记机关为北京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院长为拟任法定代表人的人选,经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依法核准后生效。
《科技智囊》杂志秉持“智囊为魂,科技为体,业界为用,管者必读”的办刊方针,是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主管、主办的新型高端智库期刊。杂志旨在通过对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决策、管理、态势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做好科技界内部以及科技界与相关决策层的交流与沟通,服务党和国家的科技决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地下综合管廊。(图片由作者提供)
8月9日,国内城市核心区域单次建设规模最大的综合管廊——武九综合管廊工程全线贯通,将缝合武昌、青山临江片区城市路网,全面容纳电力、热力、给水、通信、中水等管线,为武昌滨江片区的市政管线建设提供可靠的地下空间。
那么,什么是综合管廊?通俗一点来说,管廊就是一个大型的“地下收纳盒”。电力高压电缆、通信电缆、城市自来水管道、再生水管道等各类工程管线被分别放置其中,并进行集中管理,每一种管线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全部“住”进了“集体宿舍”。
随着城市建设不断发展,人们发现,曾经难缠的空中“蜘蛛网”、突兀的电线杆、反复开挖道路造成的城市“马路拉链”统统不见了。这些电线都已被放进了综合管廊当中,在看不见的地下继续为人们服务。
盛夏时节,尽管气温高达35摄氏度,但在温度仅有28摄氏度左右的“集体宿舍”里,管线再也不怕日晒雨淋,也不用埋在地里和土石、蚯蚓做伴,因此使用寿命和安全可靠性得到极大提升。更让人惊叹的是,“集体宿舍”中每个“成员”的工作状态全都显示在监控室的大屏幕上,哪个“成员”一旦“生病”,监控终端就会立刻发出警报,并显示出病症的级别和位置,不需要开挖地面,检修人员就能按图索骥直达“病灶”,保证民生供给安全。除此之外,综合管廊本身坚固的结构还具有一定的防震减灾作用。
综合管廊已有近200年的发展历史。1832年,世界上第一条综合管廊在法国巴黎修建,此后欧洲国家掀起综合管廊建设热潮。
虽然国土辽阔但因城市高度集中,美国和加拿大公共空间用地矛盾仍十分尖锐,因此也都在20世纪逐步形成了较完善的地下市政综合管廊系统。日本建设市政综合管廊虽起步比欧美晚,但自阪神大地震后飞速发展,成为综合管廊技术最先进、法规最完善、规划最完整、建设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1958年以来,我国在北京、上海、广州、佳木斯、济南、昆明等城市开始陆续建设综合管廊,经过几十年发展,从建设规模和建设水平来看已超越欧美等发达国家,成为综合管廊的超级大国。
地下综合管廊使用寿命长达100年,大水淹不进,地震震不垮,将各类线缆转移到地下综合管廊中,既可对紧张的城市地下空间进行充分的开发利用,又减少了架空管线与城市绿化之间的矛盾,让城市形象更加美好。
综合管廊是城市建设现代化、科技化、集约化的标志之一,也是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的发展方向。
(作者系北科科普宣讲团成员、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系统工程研究所项目工程师 赵献磊)
来源:科普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