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市科研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地处北京中关村科学城,位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度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肩负重大的职责使命。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创新管理机制、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等科技政策法规及深化改革有关要求,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综合性科研机构,成立于1984年,简称市科研院,英文名称为Beijing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英文缩写BJAST)。市科研院开办资金5000万元,出资人为北京市人民政府。住所为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7号,登记机关为北京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院长为拟任法定代表人的人选,经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依法核准后生效。
《科技智囊》杂志秉持“智囊为魂,科技为体,业界为用,管者必读”的办刊方针,是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主管、主办的新型高端智库期刊。杂志旨在通过对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决策、管理、态势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做好科技界内部以及科技界与相关决策层的交流与沟通,服务党和国家的科技决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流动天文馆”是北京天文馆创立于1997年的科普活动品牌,此品牌的成立大大推进了天文科普事业的发展,有效弥补了场馆科普覆盖面不够广泛的问题,使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有效的利用,节约了社会资源。
北京天文馆将阵地科普场馆内容进行了可移动化改造,以天文科普车为载体,搭载有充气式移动天象厅、天文知识展览、天文望远镜,并配备多名天文专业人员,是一个浓缩性的小型天文馆。多年来秉承“立足北京、辐射全国”的科普方针,以天文科普工作相对薄弱的区域作为工作重点,充分发挥流动天文馆“快、灵、便”的特点,用最灵活便捷的方式直接进校园、进社区,将天文知识呈现给更多的学生与居民,体验优质的天文科普服务。
成立27年来“流动天文馆”组织参加各类活动千余次,足迹遍布全国27个省级行政区,北到黑龙江大庆,南到澳门特别行政区,西到新疆建设兵团,东到山东威海,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模拟星空演示数千场,开展天文讲座数百场,服务线下公众百万人次。据详细统计从2010年这近十余年走进252所学校,走进61家社区,组织参加各类综合性科普活动93次,累计服务线下人数约62.8万,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经过近20年多年的发展,“流动天文馆”已经成为全民终身学习的一项重要载体,成为北京天文馆不遗余力推进市民终身教育的一项科普品牌。“流动天文馆”不仅多次受邀参加全国科技周“流动科技馆进基层”活动、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科学嘉年华”、北京学生科技节科学游园会等大型科普活动,获得了西城区市民终身学习服务基地优秀特色项目、首都市民学习品牌、全国特别受百姓喜爱的终身学习品牌项目、中国科协“明星车队”、北京市科普日优秀特色活动等诸多荣誉。
多年来,北京天文馆自觉履行了国家级天文馆的科普服务职能,将科普工作放眼全国,发挥首都科普优势资源,为更广泛的天文科普资源相对薄弱地区送去天文科普服务,为弥补资源的不平衡性贡献了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