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智库> 智库动态

《科技智囊》2025年第6期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5日 14:26

《科技智囊》2025年第6期封面

《科技智囊》2025年第6期封面

《科技智囊》2025年第6期目录

《科技智囊》2025年第6期目录

《科技智囊》2025年第6期目录

《科技智囊》2025年第6期目录

《科技智囊》2025年第6期目录

《科技智囊》2025年第6期目录

专题·京津冀协同发展

 

雄安新区借力北京创新资源推动高端高新产业发展

叶堂林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于欣平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雄安新区是北京新两翼中的“一翼”,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深入探究雄安新区与北京之间的合作关系,能够借助北京优质创新资源,为雄安新区推动其高端高新产业发展提供经验借鉴。[研究方法]以北京与雄安新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核心城市与腹地城市互动关系的理论分析,深入探究推动雄安新区高端高新产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并借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英国东伦敦科技城、日本筑波科学城等区域高端高新产业联动发展的相关经验,提出可行性建议。[研究结论]当前,雄安新区面临着人才储备不足,产业配套体系不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不够、层次不高,创新基础条件与创新能力存在短板,尚未形成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等问题。雄安新区应制定科技创新、产业联动的专项规划,促进形成与北京优质科技创新资源的共享机制,以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为抓手,推动雄安与北京的有效互动,提升人才素质、优化创新生态,实现雄安新区高端高新产业集群建设,进而实现北京科技成果在雄安新区落地转化。

关键词:雄安新区;高端高新产业;创新;核心城市;腹地城市

 

 

 

创刊30周年专题

 

统筹人工智能技术与安全——基于双向适应的视角和对策

刘恒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孟利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

刘跃进

国际关系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人工智能的深入发展,在大力推动社会创新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安全问题。如何看待人工智能领域技术与安全的“矛盾”,实现技术发展与安全保障之间相互包容、互相促进,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研究方法]基于技术与安全双向适应的视角,在当代安全风险复合化与安全治理碎片化特征背景下,深入探讨统筹技术和安全的现实路径,以实现构建现代人工智能安全治理能力的核心要求。[研究结论]通过梳理人工智能技术与安全关系之间“互不适应”或“单向适应”的问题缘由,明确三个前提来树立审视角度:第一,任何技术的社会化落地,实质都是技术演进与社会选择“互构”的结果;第二,关于新兴科技的安全治理,从来不是用一种逻辑去兼并另一种逻辑,更非用一种价值取代其他价值;第三,双向适应的基础是在共同价值观之下寻找目标契合点,推动实现协同进步。与此同时,基于双向适应的视角,本文重点围绕当下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与安全本就是人类本质需求的“一体两面”,要实现两者的“价值契合”;其次要以系统性和动态性思维看待问题,相信“技术的发展最终会解决技术自身的问题”;此外应明确“双向适应”需要“双向让步”,过程中以耦合协调为依托;最后还要提高风险状况下的紧急处置能力。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安全;统筹;双向适应

 

 

 

科技政策与管理

 

中国科技特派员政策文本量化评价——基于PMC指数模型

武永超 

谢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科学评价科技特派员政策质量,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结合文本挖掘技术,借助PMC指数模型对中央和地方科技特派员相关政策文本进行量化评价。[研究结论]中国科技特派员政策整体态势良好,但仍存在以下缺憾:全域均衡性不足、动态调适性欠缺、执行监管力不强、宣传培训力度不够、协同系统性不佳等。为此,应优化政策的全域协同与均衡配置、构建政策动态调适与响应机制、强化政策执行效能与全流程监管、完善政策传播体系与培训赋能机制、强化政策的跨域协同性与系统整合效能。

关键词:科技特派员政策;PMC指数模型;政策评价;政策质量;科技兴农

 

 

知识产权审判中技术调查意见公开的制度分析

杜颖 

李孝文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技术调查意见是技术调查官针对技术问题出具的专业性意见,在我国的知识产权审判中,技术调查意见仅仅是认定案件技术事实的参考意见,并不作为证据使用。然而在实践中,技术调查意见已经成为认定案件技术事实的主要依据,实际发挥了证据功能,技术调查意见应当从不公开向公开的立法态度转变。[研究方法]公开技术调查意见既是法官公开公正审判原则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护当事人诉讼权益的必然要求,同时还是技术调查官责任承担和形象建构的必然要求。[研究结论]在具体操作上,首先建议技术调查意见内容普遍公开,其次技术调查意见公开采用当庭公开与庭后送达相结合,并且技术调查官在公开过程中应当显名。最后,建议通过司法解释予以修正的方式构建技术调查意见公开的规范设计。

关键词:技术调查官;技术调查意见;知识产权;法院审判;公开

 

 

 

数字治理与数字经济

 

智能合约驱动下ESG审计链式可信机制构建

谢礼昕

三江学院法商学院

陆岷峰

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金融研究所

摘要:[研究目的]随着全球ESG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审计环节中数据真实性不足、信任缺失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市场效率。构建智能合约驱动下分布式账本的数据上链验证模型,可以提升ESG审计全流程的透明度并强化信任机制。[研究方法]系统梳理当前ESG审计面临的真实性不足、效率低下、信任缺失等难点,在分析区块链智能合约特性的基础上,提出“数据分层上链—智能合约流程节点验证”的链式可信机制设计。[研究结论]研究表明,智能合约与区块链技术的结合,可实现ESG审计数据的自动验证、不可篡改与实时追踪,显著增强审计流程的透明度与可靠性。为提高审计环节中数据的真实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完善核心算法与链式验证机制,突破关键技术壁垒;二是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与审计流程规范;三是构建产业与政策协同推进体系;四是建设以区块链为核心的数据集成应用。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ESG审计;数据上链;智能合约

 

 

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中国中小企业创新

张朝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摘要:[研究目的]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政治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面临创新动力不足、融资渠道受限等突出问题,其中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其技术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技术赋能重构金融服务模式,为中小企业开辟了低成本、高效率的融资新路径,有助于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方法]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梳理数字普惠金融与中小企业创新关联性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明确研究缺口与理论延伸方向。其次,运用数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剖析数字普惠金融缓解融资约束、优化资源配置的具体路径。再次,详细论述数字普惠金融在赋能中小企业创新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基于政策分析法为普惠金融赋能中小企业创新提供策略指导。[研究结论]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中小企业创新目前面临数字基础设施分布不均衡、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相对滞后、中小企业自身能力不足以及政策支持与监管协同仍待加强四大难题。基于此,提出四维优化路径,即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提升中小企业自身能力、强化政策支持与监管协同。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路径选择;协同监管

 

 

数据跨境流动安全保障的困境及法律因应

赵文鑫 

朱伯玉

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数据跨境流动在全球数字经济化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安全问题关乎国家安全、经济发展、人权保障等多个方面。借助国家间的条约规则,数据跨境流动让人们在数字交互中得以维护权益,并以此为基石,充分激发数据作为生产要素所蕴含的红利,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尤为关键的是,为了切实维护我国的数据主权安全,筑牢数字领域的“安全防线”,助力我国在全球数字经济浪潮中稳健前行,应深入探究数据跨境流动安全存在的威胁与挑战。[研究方法]利用SWOT分析方法,从内部能力与外部环境分析我国数据跨境流动政策的优劣势。通过案例分析方法,将欧盟、新加坡等作为典型样本,剖析案例中存在的制度缺陷。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的治理模式、法律法规,发现我国数据跨境流动政策存在的不足。[研究结论]我国数据跨境流动安全目前面临着“数据”定义不清晰、监管制度不明确以及侵权处罚方式单一的问题。为保障我国数据安全,防止数据跨境流动失控,应当明确“数据”在数据跨境流动中的定义,同时还应构建多边监管体系以及健全数据跨境流动侵权处罚制度。营造数据跨境流动安全的健康生态,进一步释放数据生产力,增强我国数据安全治理的话语权,助力全球数据安全治理。

关键词:数据跨境流动;数据安全;数据制度;数字经济;全球化

 

 

 

科技文化与传播

 

数字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的挑战、机遇与发展:实然、必然、应然的三维辨析

吴逸豪 

徐艳玲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在数智时代的背景下,立足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的实然挑战、必然机遇与应然发展,系统解析数智技术革命背景下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面临的范式转换,对突破西方话语霸权、构建新型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具有重大意义。[研究方法]基于实然、必然、应然的三维分析框架,应用跨学科研究法,结合案例分析与规范研究,揭示数智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的演进逻辑与实践进路。[研究结论]实然挑战层面,国际话语权领域存在数字鸿沟加深、意识形态“空心化”、“信息茧房”等现实风险,中国通过技术赋能进行逐步突破的过程中部分技术仍受制约。必然机遇层面,现实基础、历史辩证法与中国道路的独特优势共同勾勒出数智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的必然走向。应然发展层面,需要坚定以人民性与公平性为主的价值坐标,转化制度优势为话语优势,以跨文明对话方法论促进多元文明交流互鉴,三维合力推进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构建。

关键词:数智时代;国际话语权;三维辨析;国际传播;话语战略

 

 

新时期科普工作的范式转型:从知识传播到创新人才培养

刘玲丽

北京科技创新促进中心

李亦菲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刘堃

北京天文馆

摘要:[研究目的]我国科普工作正经历从单纯知识传播向创新人才培养的范式转型。这一转型旨在应对知识生产民主化趋势,解决“科普—教育—人才链”断裂问题,促进人口红利向创新红利转化。[研究方法]为促进我国科普范式转型,需要以科学传播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和创新扩散理论为依托,建立“价值、机制、生态”三维分析框架,并构建“双循环三层次”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四维协同”的实施策略。[研究结论]这一纵向贯通的创新人才培养连续体与横向联合的科研、产业、科普、教育协同发展生态系统,能够为创新人才成长提供全方位支持。构建这一体系,需要建立政策保障、多元主体参与和技术赋能三个关键机制,扎实有效地推进我国科普工作创新。

关键词:科普范式转型;创新人才培养;科学传播理论;社会建构主义;创新扩散理论;双循环三层次

 


(科技智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