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智库> 智库动态

北科院举办“科技与文化融合下的科学传播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12日 14:05

开班合影

开班合影

开班致辞

开班致辞

高研班现场

高研班现场

专题讲授专家及主持人

专题讲授专家及主持人

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和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现场教学

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和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现场教学

沙龙专题讲授嘉宾、主讲人及主持人

沙龙专题讲授嘉宾、主讲人及主持人

沙龙合影

沙龙合影

9月4日至6日,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北科院”)在北京天文馆举办“科技与文化融合下的科学传播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简称“高研班”)”。此次高研班由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指导,北科院主办,北科院科学传播中心(以下简称“传播中心”)承办,来自京津冀的80余名科普机构、博物馆、科学教育、科技文化融合专业人员参加培训。

此次高研班由专题授课、现场教学、北科沙龙等环节组成。北科院党组副书记、院长伍建民为学员进行专题授课并带队赴国家科技传播中心进行现场教学,北科院党组副书记杨东起参加开班式并作开班致辞,北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副处长杨婧祎参加开班式并致辞。传播中心主任常莉,副主任魏永莲、詹宇和付晓铮分别主持开班式、北科沙龙以及专家授课。

开班致辞中,杨东起强调此次高研班依托北科院优势领域及资源打造精品课程。杨东起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这为加快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提供了方向指引。科学传播与科学普及是北科院的特色领域之一,此次培训是北科院面向京津冀地区复合型科学传播人才能力提升的一次有益探索与尝试。

杨婧祎对本次研修班的顺利开班表示祝贺,她指出,北京市高级研修班作为全市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的重要载体,在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北京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次高研班发挥科技文化融合在科学传播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依托北科院及合作伙伴的顶级专家资源,提升京津冀科学传播人才发展的水平,展现了较高的学术与专业水准。

伍建民研究员以《七十五载铸华章,科技强国谱新篇》为题进行授课。他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讲述了在每一个阶段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成果、重要人物、故事案例等,并同学员们交流了科技创新发展的历史经验和重要启示。关于科学传播,他认为,科学传播活动有其自身规律和特点,既需要科学严谨、客观规范,也需要新颖生动、深入浅出、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

中国科普研究所原副所长郑念研究员以《科学文化发展的科普进路》为题进行授课。他从历史到现实的角度介绍了科学文化的内涵,提出中国科学文化的建设需要在“四个转向”中进行长远布局和持续性培育,未来新时期的科学文化建设,需要政府、公众、科技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打造强能力、大科普、高质量的科普。

北京科学中心原主任、研究馆员何丹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与能力提升》为题进行授课。介绍了科普教育设施和科普教育基地的发展现状、当前面对的机遇挑战和问题,分析了不同类型基地的运行现状以及制约其发展的主要问题并分别给出对策建议。

北京天文馆原馆长朱进研究员以《天文科普视角下的科学传播与科技文化融合》为题进行授课。从天文学科的角度解读我国天文学科教育和科普实践的特点、现状和问题,介绍北京天文馆基于天文学科开展的特色科学传播工作经验。

北京市计算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彤研究员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赋能文化传播》为题进行授课。介绍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背景及数字经济的社会经济新业态,重点对数智技术对科技文化传播的促进进行分享,并对典型案例及关键技术进行展示与讲解。

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齐玫以《博物馆展览策划与实施》为题进行授课。从科学合理的博物馆展览选题和博物馆展览实施两方面,深刻解读博物馆展览从前期准备、展览内容和形式设计、展品制作到最终呈现的全过程,并对数字化博物馆建设进行了诠释。

国家自然博物馆科普教育部主任、研究馆员赵洪涛以《基于场馆资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题进行授课。阐释了场馆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以国家自然博物馆课程为例,解读场馆结合展览资源优势、藏品资源优势、专家资源优势、活动平台优势开展的实践。

伍建民带队组织高研班学员前往国家科技传播中心现场教学,参观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历程。学员们通过沉浸式体验《中华科技文明展(序)》数字展,对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传播有了深刻的亲身体验。

高研班举办以“科技类博物馆建设与利用”为主题的北科沙龙,邀请中国科技馆馆长郭哲进行专题讲授,7位学员代表进行分享。

在专题讲授环节,中国科技馆馆长郭哲以《遇见十年——变革时代的科学文化创造与传播》为题进行分享。他指出科学文化作为人类科技实践的精神化结晶,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探讨科学文化,开展面向世界的文化对话,对于正确思考和认识当今世界大势、人类文明大局、中西文化交流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并对科学文化建设提出重要建议。

北京市政协委员、门头沟区政协副主席、门头沟区科协主席顾慈阳以《加强科技类博物馆建设,助力科技创新中心发展》为题进行分享。介绍了北京博物馆之城的建设历程和发展现状,指出了目前科技类博物馆建设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北京汽车博物馆宣传教育部部长高艳以《以车为媒,助力博物馆之城建设》为题进行分享。介绍了行业博物馆的发展趋势、作用和目前面临的挑战与不足,从创新展览、科普教育、科教文旅和国际交流分享了北京汽车博物馆助力博物馆之城建设的举措。

光科技馆公共教育事业部总监刘菲以《光科技馆商业化运营经验分享》为题进行分享。从建设现状、展厅展示、战略定位、服务体系、合作类型和评估体系介绍了光科技馆的运营理念及服务体系。

北京科学中心科学教育部副研究馆员赵东平以《构建社会化协同平台 助力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进行分享。报告以北京科学中心为例,回顾了从博物馆到科学中心兴起和发展的历史沿革,提出面对当前的科普新语境,应注重科学、文化与技术相融合,提升观众参观体验等建议。

北京天文馆副研究馆员、《天文爱好者》杂志社长卢瑜以《4I理论视角下期刊助力科普传播案例探析》为题进行分享,分析了科技期刊的概念任务及其助力科普传播的特性,并基于4I理论具体探析《天文爱好者》杂志通过线上平台音频图文内容和线下活动加强科普传播的举措。

中国地质博物馆《地球》编辑部主任刘丹以《融媒体时代 助力中国地质博物馆增强活力》为题进行分享。总结了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发展和历史上的成果和经验,并从联合主流媒体、创新线上科普形式等方面分享了关于融媒体建设增强博物馆活力的经验。

北京市天坛公园宣教中心高级工程师陈娇以《“科技+文化”讲述遗产故事》为题进行分享。结合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提出天坛公园“国家会客厅”的社会职能和展示世界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展示了天坛的科普资源及科普工作。

此次高研班受到科学传播相关从业人员的广泛关注,参训学员对此次课程设计、师资资源、培训组织工作均给予了高度评价。学员们纷纷表示,课程既有启发性的理论指引,又有实用性的工作指南,真正实现了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为京津冀科技与文化融合及科学传播领域的同仁们搭建起合作交流的平台,互通有无,资源共享,是推进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促进科学传播能力提升的重要探索。


(科学传播中心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