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市科研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地处北京中关村科学城,位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度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肩负重大的职责使命。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创新管理机制、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等科技政策法规及深化改革有关要求,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综合性科研机构,成立于1984年,简称市科研院,英文名称为Beijing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英文缩写BJAST)。市科研院开办资金5000万元,出资人为北京市人民政府。住所为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7号,登记机关为北京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院长为拟任法定代表人的人选,经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依法核准后生效。
《科技智囊》杂志秉持“智囊为魂,科技为体,业界为用,管者必读”的办刊方针,是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主管、主办的新型高端智库期刊。杂志旨在通过对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决策、管理、态势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做好科技界内部以及科技界与相关决策层的交流与沟通,服务党和国家的科技决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24日 13:48
中国经济出版社社长毛增余在2023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创意城市发展论坛发表致辞讲话
2023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创意城市发展论坛会议现场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伍建民在2023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创意城市发展论坛发表致辞讲话
10月22日,以“创意创新创造美好生活”为主题的2023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创意城市发展论坛暨蓝皮书发布会在京举行,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北科院”)院长伍建民、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刘晓勘、中国经济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经理毛增余,以及来自政府管理人员、文创从业者、相关行业专家学者,蓝皮书作者等共50余人参加,论坛由北科院副院长郑欣主持。
伍建民在致辞中用三句话来评价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团队的工作,以及与相关单位和从业者的长期合作取得的成绩:第一,有一种热爱,叫坚持;第二,有一种力量,叫思想;第三,有一种温暖,叫情谊。并指出,该团队20年坚持致力于跟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两本蓝皮书已分别连续出版18年和13年,在国内形成品牌效应,服务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和北京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为首都高端智库的重要成果。毛增余在致辞中对北科院、张京成研究团队与中国经济出版社18年的合作表示感谢,希望进一步转化研究成果,拓展合作思路。
蓝皮书主编张京成研究员发布了2023年度“创意城市蓝皮书”——《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23)》(中国经济出版社)和《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2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并指出,北京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成员,努力将传统文化融入城市设计创意之中,引领创意城市发展,创意城市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23》以“文化创意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主要关注各入选城市如何通过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开发文化旅游项目和产品,挖掘活化乡土文化资源,将文化乡创融入农村农业生产活动中,推动传统农业提升为创意农业,让文化创意赋能乡村振兴。
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保持平稳增长态势,规模持续扩大,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65502亿元,比上年增加1698亿元,资产总量保持增长,资产规模超过31万亿元。文化产业投资规模继续扩大,文化新业态发展收入占比超过30%,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报告指出,文化创意赋能乡村振兴形式多样,乡村旅游魅力经久不衰,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方兴未艾,科技创新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文化艺术下乡提升了乡村品位,产业发展激发了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今后几年,加强农文旅深度融合,既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进更高水平乡村振兴的时代要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注重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的保护,以“文化创意”为切入点,挖掘具有乡村文化特色的旅游新业态。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23)》重点跟踪研究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态势,分为总报告、专题研究篇、技术应用篇、案例分析篇、区域发展篇五个部分。
数据显示,2022年,北京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实现收入合计17997.1亿元,与上年持平。总体来看,2022年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强大韧性和良好态势。2023上半年,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9535.3亿元,北京市文化产业复苏加快,呈现繁荣发展态势。展望未来发展,北京需要进一步构建“高精尖”文化创意产业体系,争创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动能。
报告指出,北京市坚持“科技为文化赋能,文化为城市赋能”的总体思路,聚焦精品生产,推动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文化消费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文化体验。各种各样的传统文化以更生动、更创意的方式受到国人的喜爱与追捧,渐成风尚,国风音乐、汉服、“国潮在地化”体验场景持续吸引大众关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传统文化复兴、数字技术注入新活力、文化新消费不断涌现等特色亮点。
发布会后,与会专家学者梅松、宋慰祖、张士运、王齐国等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发表了演讲,探讨了城市文化科技与文创产业发展问题,为北京市文化中心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建言献策。
“北京中轴线是北京城的都城空间之轴、国家政治之轴、民族文化之轴”,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梅松指出“北京中轴线既是历史轴线,也是发展轴线”,北京中轴线保护及其延长线发展,既延续了历史文脉,展示了传统文化精髓,又通过有机更新体现现代城市的文明魅力。
北科院科技情报研究所所长张士运研究员将视角扩展到整个北京,强调北京的城市更新不仅是千年古都的更新,更是落实新时代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城市更新。未来的城市更新会继续突出以人为本,注重文化保护和文化引导,将低碳智慧、有序和谐及有机体的理论融合其中,法制化的制度保障作用也会更加显著。
与会专家的讨论进一步聚焦到城市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协同发展。北京设计学会创始人宋慰祖在会上回顾了北京设计产业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指出北京要发挥国家首都、世界文化名城、科技创新中心的设计人才、院校、院所、机构的资源优势,打造国际设计创新发源地和产业设计服务的集聚区。
关于创意如何赋能城市发展,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王齐国教授从理论的角度为论坛提供了一个讨论的方向。王齐国教授强调创意能够创造新价值,文化创意的本质就是价值驱动和审美驱动,从而文化创意能够无边界地与经济社会各个方面融合发展,赋能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通过虹吸和集聚效应形成城市良性发展的生态。
本次活动由中关村论坛办公室指导,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民主建国会北京市委员会和中国经济出版社主办,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情报研究所、北京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北京市怀柔区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中心、民建北京市委文化委承办,本次论坛作为市科协第26届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重点学术活动,也是2023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之一。 (许玥姮 曾凡颖/文 孟德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