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市科研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地处北京中关村科学城,位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度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肩负重大的职责使命。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创新管理机制、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等科技政策法规及深化改革有关要求,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综合性科研机构,成立于1984年,简称市科研院,英文名称为Beijing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英文缩写BJAST)。市科研院开办资金5000万元,出资人为北京市人民政府。住所为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7号,登记机关为北京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院长为拟任法定代表人的人选,经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依法核准后生效。
《科技智囊》杂志秉持“智囊为魂,科技为体,业界为用,管者必读”的办刊方针,是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主管、主办的新型高端智库期刊。杂志旨在通过对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决策、管理、态势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做好科技界内部以及科技界与相关决策层的交流与沟通,服务党和国家的科技决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城市安全与环境科学研究所(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北科院城安所)成立于1956年,原隶属劳动部,是全国第一家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从事安全、环境与职业卫生领域研究的综合性科研机构,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72年划归北京市管理,作为市属公益性科研事业单位,现隶属于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北科院)。2021年事业单位改革,更名为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城市安全与环境科学研究所。
北科院城安所,集科研开发、技术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及教育为一体,确立了“规范管理、人才优先、做强产业、服务全国”的发展战略,以及“增强创新能力,服务首都建设”的办所宗旨。全所共拥有国家级中心1个、国家级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检测平台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3个、市委办局技术支撑中心4个、北京市国际合作基地1个、北京市科普基地1个。重点研究方向包括:安全风险评估与预测预警、事故处置与应急救援、职业危害风险评估与控制、个体防护产品标准及检测检验技术、环境噪声与振动管理支撑技术、噪声与振动控制前沿技术、交通噪声振动综合防治技术、烟气中汞的减排调控机制及控制技术研究、烟气常规污染物联合脱除技术研发及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效果评估方法研究、区域空气质量模拟及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技术研究等。近年来,北科院城安所获奖37项,其中省部级奖4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
北科院城安所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设有安全科学与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个专业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博士后工作分站,共培养硕士研究生近250人,累计进站博士后34人。
北科院城安所全面服务于北京四个中心建设,致力于以科技冬奥、城市副中心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为契机,瞄准城市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在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地下空间、城市大型综合体的风险与应急管理技术方面加强系统集成创新,为智慧城市、韧性城市、安全发展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经过多年发展,北科院城安所不断促进完善科研成果转移和转化,结合中关村“1+6”鼓励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系列先行先试改革政策,通过科技成果入股和引入外部投资的方式,先后成立了北京九州一轨隔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图声天地科技有限公司及北京北劳科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北科院城安所是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噪声与振动专业委员会、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高空服务业分会、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分会、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噪声与振动控制委员会、北京声学学会等学术机构或组织的挂靠单位,主办专业学术期刊《安全》杂志。
着眼未来,北科院城安所主要致力于城市安全与环境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和重大公益研究,在成果转化的主战场上瞄准未来首都经济发展需求,着力产出能支撑北京市的重大工程或重大民生关切的重大成果,着力解决首都以及京津冀发展中的城市安全与环境重大科技问题,成为相关领域成果转移转化领跑者。到2050年,把北科院城安所打造成国内外相关领域一流的科研机构。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陶然亭路55号
邮编:100054
电话:010-63521933
邮箱:zhbgs@iuse.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