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市科研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地处北京中关村科学城,位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度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肩负重大的职责使命。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创新管理机制、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等科技政策法规及深化改革有关要求,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综合性科研机构,成立于1984年,简称市科研院,英文名称为Beijing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英文缩写BJAST)。市科研院开办资金5000万元,出资人为北京市人民政府。住所为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7号,登记机关为北京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院长为拟任法定代表人的人选,经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依法核准后生效。
《科技智囊》杂志秉持“智囊为魂,科技为体,业界为用,管者必读”的办刊方针,是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主管、主办的新型高端智库期刊。杂志旨在通过对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决策、管理、态势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做好科技界内部以及科技界与相关决策层的交流与沟通,服务党和国家的科技决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02日 08:43
翟立新、韩耕、胡少锋致辞,赵清主持
伍建民院长主持主旨演讲环节
“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开放科学平台”发布
专家对话环节
卫万顺副院长致谢辞
4月27日上午,2024年中关村论坛“科研基础设施与开放科学可持续发展”论坛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成功举办。
本届论坛由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北科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主办,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情报研究所、开放科学国际创新联盟、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学技术情报学会承办,北京北科控股有限公司、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创业创新专业委员会、中关村国基条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创新联盟战略与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科技智囊》杂志社协办,同时得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创新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的大力支持。
中国科学院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局长翟立新,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韩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门科学政策与基础科学司司长胡少锋发表致辞。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二级巡视员赵清主持致辞环节。200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企业代表参加论坛。20余位中外嘉宾围绕“科研基础设施与开放科学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论坛分为嘉宾致辞、成果发布及平台启动仪式、主旨演讲、高峰对话和致谢辞五个环节。
嘉宾在致辞中都充分肯定了论坛在打破壁垒、促进交流、推动科研基础设施和科学数据的开发利用和开放共享方面的重要意义。
翟立新在致辞中提出两点倡议,一是要把握科技发展的大势,做全球开放科学发展的推动者;二是要把握全球发展的大势,做全球开放科学生态的维护者。
韩耕在致辞中指出,北京作为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开放科学事业的发展。我们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优化科研布局,加强科研团队的建设,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同时,我们也积极推动开放科学理念的深入人心,加强科研诚信体系的建设,促进科研数据的共享和利用,为开放科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胡少锋在致辞中列举了到目前为止共同取得的几项成绩,一是《开放科学建议书》在开放科学界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为开放科学勾勒出了一个更加全面的愿景;二是我们以高度透明、包容和协商的方式,制定了实施开放科学的一系列标准和指导方针;三是《开放科学建议书》及其随后在成员国的相关工作,以及教科文组织秘书处的支持,对政策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
论坛上,北科院科技情报研究所所长张士运发布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开放科学平台。北科院院长伍建民、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刘细文、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郭鲁钢、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宏伟、爱思唯尔大中华区总裁李琳五位嘉宾共同见证。该平台以构建OpenSTI科研微生态为核心,致力于打造面向科学家的个性化学术网络空间、集成国内外特色信息资源的知识载体、基于科研新范式变革的AI赋能助推器以及服务技术研发和产业创新的知识引擎。平台集学术空间、特色资源、智能服务、产业导入等功能于一体,通过提供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的文献情报信息服务,营造开放共享、协同创新、可持续发展的科研生态环境,推动北京开放科学实践活动走向深入。成果发布及平台启动仪式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刘细文主持。
伍建民主持主旨报告环节。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东京大学名誉教授藤岛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门科学政策与基础科学司、基础科学、研究创新与工程处处长阿迈勒·卡斯瑞,中国科学院院士、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郭华东,分别围绕“开放共享,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的经验”“建设大型科研设施,促进国际交流”“打破壁垒:为可持续发展释放基础科学和工程的力量”“大数据基础设施加速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作主旨报告。报告既有国内外科研基础设施开放共享的丰富实践经验和典型成果案例,又有对全球开放科学可持续发展未来趋势的思考与展望。
高峰对话环节由中关村实验室总工程师傅首清主持。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吕力、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机构主任乔·米勒、施普林格·自然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欧洲网格基础设施基金会解决方案总监格雷戈里·西博思、爱思唯尔大中华区总裁李琳五位嘉宾,围绕“科技设施谋开放,开放共享促合作”主题展开深入对话,开启了一场关于科研基础设施开放共享的头脑风暴。对话嘉宾纷纷为促进科研基础设施与开放科学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呈现了一场思维与智慧的碰撞。
最后,论坛在北科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卫万顺致谢辞中圆满结束。
论坛得到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日报、新华社、科技日报等20多家主流媒体的报道。伍建民接受了中国教育电视台的现场采访。他指出,开放科学不仅是我国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世界各国携手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努力消除全球科技创新鸿沟的客观需要。要推动开放科学的发展,必须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开放科学领域的工作体系和能力建设,积极参与开放科学的多边和双边对话合作。
本次论坛以“以科技设施谋开放,以开放共享促合作”为主题,旨在聚集国内外知名专家,重点讨论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范式与开放科学,促进开放科学发展的政策与措施,研讨科研基础设施和科学数据的开发利用和开放共享,以及在促进全球科技创新、扩大国际合作、引进人才等方面的实践和政策,为广大科研人员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氛围,为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智力支撑。 (杨君怡 王怡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