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市科研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地处北京中关村科学城,位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度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肩负重大的职责使命。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创新管理机制、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等科技政策法规及深化改革有关要求,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综合性科研机构,成立于1984年,简称市科研院,英文名称为Beijing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英文缩写BJAST)。市科研院开办资金5000万元,出资人为北京市人民政府。住所为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7号,登记机关为北京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院长为拟任法定代表人的人选,经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依法核准后生效。
《科技智囊》杂志秉持“智囊为魂,科技为体,业界为用,管者必读”的办刊方针,是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主管、主办的新型高端智库期刊。杂志旨在通过对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决策、管理、态势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做好科技界内部以及科技界与相关决策层的交流与沟通,服务党和国家的科技决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发布时间:2023年02月13日 15:48
关成华主持“2023首科新年论坛”
伍建民在“2023首科新年论坛”上致辞
关成华和伍建民为“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揭牌
“2023首科新年论坛”参加人员合影
2月12日,“2023首科新年论坛”在北京举行,主题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创新模式”。论坛由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以下简称“首科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联合举办,北京基金小镇协办。首科院院长关成华主持本次论坛,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党组副书记、院长伍建民参加论坛并致辞。
本次论坛邀请了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开发银行、国家统计局、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社科院、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和北京基金小镇等政学研各界专家和媒体共同参与,围绕“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创新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次论坛上,首科院课题组发布《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2022》。指数研究报告显示,2012-2021年,首都科技创新指数增长态势明显,总指数得分从2012年的98.73分增长到2021年的176.25分,增幅78.5%,年均增长8.61分,明显高于2006-2011年的年均增长分4.88。可以说,自2012年以来,首都科技创新水平持续攀高,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明显加速,创新驱动北京高质量发展态势更加明显。
北京作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排头兵”,是我国科技资源最丰富、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创新驱动北京高质量发展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积极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2021年,北京数字经济实现增加值16251.9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超40%,比重位列全国第一位;5G、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加速建设,新基建项目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9.1%。
第二,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创新驱动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2021年,北京企业对“通勤圈”投资次数是2015年的2.4倍,对“功能圈”“产业圈”投资次数分别是2015年的2.2倍、2.1倍。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3万亿元,占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1.8%。
第三,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创新驱动生态文明建设。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北京优良天数为286天,一级优良天数明显增加,PM2.5连续两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年均浓度连续下降至30微克/立方米,持续保持历史同期最优、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中最优的“双优”成绩。
第四,以“两区”建设和科技冬奥为抓手,创新驱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两区”建设提出以来,北京落地实施了近70项首创性突破性政策,形成了8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探索出一条高水平扩大开放的有效路径。2022年1-10月,北京利用外资超过170亿美元,同比增长近20%,呈现逆势增长良好态势。北京冬奥会期间,共有212项技术落地应用,为全球观众展现了科技冬奥的形象。
本次论坛上,首科院课题组发布《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2)》。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前20位的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南京、苏州、武汉、天津、西安、合肥、长沙、成都、珠海、常州、东莞、无锡、济南、青岛、重庆。其中,北京连续多年保持第一;上海首次超越深圳,跻身全国第二;重庆首次进入20强,东莞和济南重返20强。
本次论坛上,关成华和伍建民共同为“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揭牌。中心将通过举办政产研投论坛、开展产业研究和产学研对接服务,重点整合技术供给端、产业需求端、金融机构和政府资源,为相关科研机构、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提供专业高效服务,促进能源与材料技术的转化落地,做好“孵化器”“加速器”。
据悉,2011年8月,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约共建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为秘书长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共同承建,采取“小核心、大网络”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凝聚国内外百余位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组成高端、高效的研究与运营团队,致力于打造集学术与政策研究、战略与咨询服务、金融与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创新平台,是立足首都、服务全国的新型智库。
“首科新年论坛”是首科院发起的品牌论坛,已连续举办6届,论坛充分发挥了首科院“小核心、大网络”的平台功能,产生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决策咨询成果,吸引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不仅积极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也为全国城市和区域创新发展贡献智慧。“首科新年论坛”每年发布首科院的年度品牌研究成果,即《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和“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等系列成果。
《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是首科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共同开展研究,于2017年开始发布的品牌报告。报告构建了“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指标体系”,对中国2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科技创新水平进行评估,全景式地揭示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分析影响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总结中国城市迈向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提出重要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政策建议,为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是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统计局等市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由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合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团队,研究开发的一套具有首都特色,全面翔实、客观公正地评价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作为全国首个针对特定城市的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自2012年开始,每年发布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被新闻媒体誉为首都科技创新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办公室/文 科学传播中心/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