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市科研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地处北京中关村科学城,位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度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肩负重大的职责使命。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创新管理机制、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等科技政策法规及深化改革有关要求,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综合性科研机构,成立于1984年,简称市科研院,英文名称为Beijing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英文缩写BJAST)。市科研院开办资金5000万元,出资人为北京市人民政府。住所为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7号,登记机关为北京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院长为拟任法定代表人的人选,经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依法核准后生效。
《科技智囊》杂志秉持“智囊为魂,科技为体,业界为用,管者必读”的办刊方针,是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主管、主办的新型高端智库期刊。杂志旨在通过对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决策、管理、态势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做好科技界内部以及科技界与相关决策层的交流与沟通,服务党和国家的科技决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21日 09:17
双方互换礼物
斯洛文尼亚外交部国务秘书萨穆埃尔•日博加尔讲话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伍建民讲话
在古观象台台顶参观
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2020年以来,为促进中国和斯洛文尼亚友好交流合作,在中国驻斯洛文尼亚使馆的推动下,北京天文馆与使馆合作启动中斯友好纪念碑事宜,共同制作玑衡抚辰仪复制品赠与斯方。
为推动复制及赠与工作进一步实施,1月19日下午,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北科院”)院长伍建民在北京古观象台接待斯洛文尼亚外交部国务秘书萨穆埃尔·日博加尔(Samuel Žbogar)、斯洛文尼亚驻华大使苏岚(Alenka Suhadonik)、斯洛文尼亚驻华使馆副馆长兼全权公使裴迪(Tadeja Forstner Perklic)、斯洛文尼亚外交部亚大司全权公使因戈利奇(Matjaž Ingolič)等,并进行交流座谈。北京天文馆馆长王晓锋主持座谈会。
座谈会上,北京天文馆副馆长齐锐首先向与会来宾详细介绍了玑衡抚辰仪1:1复制项目进展情况。随后,双方就玑衡抚辰仪复制、刘松龄相关研究及展览等未来合作事项进行交流。日博加尔表示,由斯洛文尼亚传教士刘松龄设计监制的玑衡抚辰仪是中斯双边科技交流的重要成果,是两国长久友谊的重要历史见证。感谢北科院和北京天文馆将古天文仪器保存得如此完好,能够让我们在几百年后一睹当年精湛技艺的风采。同时感谢中方在玑衡抚辰仪复制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复制品完成后将作为中斯友好纪念碑安置在斯洛文尼亚国家档案馆前,在中斯建交30周年这一重要时刻,纪念两国源远流长的科技文化交流历史。真诚希望与中方继续加强以刘松龄相关研究及展览为代表的科技与文化等领域合作,续写中斯友好关系的新篇章。
伍建民表示,北科院将巩固提升智慧城市、生命健康、生态环境、分析测试四个优势领域,持续强化科技智库、科学普及两个特色品牌,前瞻布局新材料、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与智能制造、新能源四个研发方向,全面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在玑衡抚辰仪复制项目中,北科院和北京天文馆予以高度重视,积极推进项目实施进展,指派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专业团队负责相关工作,预计今年内该项目能够顺利完成。今年适逢斯洛文尼亚传教士刘松龄诞辰320周年,在这样一个重要历史时间节点,玑衡抚辰仪复制项目意义重大,既是纪念刘松龄为中斯友好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也将继续为增进两国传统友谊发挥重要作用。
座谈结束后,大家移步古观象台台顶,参观陈列于此的古天文仪器,特别是清朝乾隆时期制造的玑衡抚辰仪。这架号称“新制浑仪”的仪器,耗时10年于1754年制造完成,是大型青铜古典天文仪器的最后杰作,其外形是中国传统浑仪样式,但细节上又具有很多欧洲仪器的特点,是中国古代传统仪器与西方计量刻度的完美结合,更是中斯科技交流、文明互鉴的典型标志。
北科院国际与区域合作中心主任李军凯,北京天文馆副馆长齐锐,北科院科学传播中心副主任魏永莲等一同参加活动。 (北京天文馆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