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市科研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地处北京中关村科学城,位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度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肩负重大的职责使命。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创新管理机制、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等科技政策法规及深化改革有关要求,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综合性科研机构,成立于1984年,简称市科研院,英文名称为Beijing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英文缩写BJAST)。市科研院开办资金5000万元,出资人为北京市人民政府。住所为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7号,登记机关为北京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院长为拟任法定代表人的人选,经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依法核准后生效。
《科技智囊》杂志秉持“智囊为魂,科技为体,业界为用,管者必读”的办刊方针,是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主管、主办的新型高端智库期刊。杂志旨在通过对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决策、管理、态势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做好科技界内部以及科技界与相关决策层的交流与沟通,服务党和国家的科技决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08日 22:16
艺术家绘制的TMTS-BLAP-1
近日,北京科学技术研究院北科学者支持项目《宇宙罕见暂现源的探测研究》获得了重要科研进展,北京天文馆馆长王晓锋团队利用清华大学-马化腾巡天望远镜(简称TMTS),在距离地球约8800光年处发现一颗亮度约为太阳110倍、温度为太阳6倍的奇特蓝色大振幅脉动变星(blue large-amplitude pulsators,简称BLAP)。这一发现为系统解释BLAP的物理成因提供了关键线索,对进一步完善恒星的脉动和演化理论以及深入理解Ia型超新星的前身星有重要意义。
TMTS在两年时间内获取了超过1000万颗恒星的短时标光数据,其中包括了一个脉动周期仅为18.9分钟的BLAP (简称TMTS-BLAP-1)。通过模型计算,项目团队发现该周期变化与之前被忽略的壳层氦燃烧的热亚矮星模型非常符合。TMTS-BLAP-1的特殊脉动周期和奇异的周期变化率表明它正处于热亚矮星的氦壳层点燃阶段,正经历类似热亚矮星的“赫兹伯伦间隙”的快速演化阶段。项目研究成果以“一颗正在穿越热亚矮星‘赫兹伯伦间隙’的蓝大振幅脉动变星(An 18.9-minute Blue Large-Amplitude Pulsator Crossing the ‘Hertzsprung Gap’ of Hot Subdwarfs)”为题于9月29日发表于《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王晓锋为本文的通讯作者。
三年来,王晓锋项目团队已经在时域天文学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其中重点推进建设的北京天文馆巡天观测平台,暨双镜筒大视场巡天望远镜已接近完成。该设备无论是在台址、光学系统性能,以及后端探测设备方面,对比TMTS的观测能力都有显著提升。未来,项目团队将基于北京天文馆巡天观测平台及国内巡天望远镜的观测数据,开展短周期变星、系外行星、超新星、太阳系小天体等方向的探测研究,为天文科普传播提供一手素材,进一步增强天文馆的自主科研实力以及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的能力。 (北京天文馆/文 喻京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