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市科研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地处北京中关村科学城,位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度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肩负重大的职责使命。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创新管理机制、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等科技政策法规及深化改革有关要求,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综合性科研机构,成立于1984年,简称市科研院,英文名称为Beijing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英文缩写BJAST)。市科研院开办资金5000万元,出资人为北京市人民政府。住所为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7号,登记机关为北京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院长为拟任法定代表人的人选,经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依法核准后生效。
《科技智囊》杂志秉持“智囊为魂,科技为体,业界为用,管者必读”的办刊方针,是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主管、主办的新型高端智库期刊。杂志旨在通过对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决策、管理、态势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做好科技界内部以及科技界与相关决策层的交流与沟通,服务党和国家的科技决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05日 22:05
计算中心通过校企合作开展人才联合培养
北京市计算中心有限公司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培养工程培训基地”和“北京市大数据实训基地”,积极发挥科技型企业在产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自2021年以来,计算中心先后与多所高校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合作,双方通过“双导师”、“项目实训”等机制强化人才对行业的理解,共同打造具有实战能力的人才。
计算中心立足核心业务,从大数据处理与智能分析、生物信息分析挖掘和数据库开发、数字博物馆等多个方面陆续开展技术培训、实习指导等工作。2022年暑期,多名实习大学生们通过参与计算中心的项目开发、培训、团建等活动,快速提升了高校生的技术应用、沟通协作及开发创造的能力。通过实践和联合培养,一些高校大学生表现优异,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生葛祎阳、卢宇平参加了高维数据智能模型和关联分析算法的设计开发工作,并取得了创新性进展;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李俊参与了政务文本数据处理、文本信息抽取模型构建等工作,实践应用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北京城市学院本科生李宇飞参与到数字博物馆展品信息采集与三维制作中,本科生张雪生参与软件测试工作,均出色完成了工作任务;河北农业大学研究生邴振凯,加入人工智能算法团队进行学习实践,较好完成了在算法、试验及培训课程方面工作;河北农业大学本科生石露露参加了互联网数据采集脚本编写,较好完成了在页面解析等方面的工作,得到所在部门的高度评价。
计算中心认真落实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教融合”的工作要求,于2021年5月与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7月与北京化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建立了联合共建人才实践教育基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2021年5月与河北农业大学开展校企合作,与理工学院共建“理工-北计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中心”,6月与生命科学学院共同签订《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共建合作协议》,共建“生信技术工程实验室”。今年4月,在北科院牵头与支持下,计算中心积极参与到北科院和北京城市学院科教融合协同创新工作中,通过校企联合互促人才实践和培养。
目前,形式多样、机制灵活的联合培养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联合培养不断增强学生面向就业需求的技术应用能力和面向产业需求的实践创新能力,也为计算中心选人用人起到了积极作用。计算中心将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整合资源,合理规划,为“育人用人”创造良好的融合环境。 (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