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市科研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地处北京中关村科学城,位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度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肩负重大的职责使命。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创新管理机制、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等科技政策法规及深化改革有关要求,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综合性科研机构,成立于1984年,简称市科研院,英文名称为Beijing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英文缩写BJAST)。市科研院开办资金5000万元,出资人为北京市人民政府。住所为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7号,登记机关为北京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院长为拟任法定代表人的人选,经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依法核准后生效。
《科技智囊》杂志秉持“智囊为魂,科技为体,业界为用,管者必读”的办刊方针,是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主管、主办的新型高端智库期刊。杂志旨在通过对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决策、管理、态势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做好科技界内部以及科技界与相关决策层的交流与沟通,服务党和国家的科技决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14日 14:25
图1里氏阿穆尔龙(次级同物异名:鄂伦春黑龙江龙)的骨骼重建(邢海/供图)
图2黑龙江流域乌拉嘎地点发现的阿穆尔龙脑颅骨(邢海/供图)
图3透射光下观察到的乌拉嘎地点阿穆尔龙腓骨组织学切片(邢海/供图)
图4我国东北乌拉嘎地区阿穆尔龙种群的生态复原图(邢海/供图)
国际古生物学专业期刊古脊椎动物学报(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简称JVP)最近在线发表了题为“中国东北上白垩统渔亮子组鄂伦春黑龙江龙(恐龙类鸭嘴龙科)的骨学与分类学评估”的学术论文。该研究工作由北京自然博物馆张玉光研究员领导的古生物学创新团队以及黑龙江省地质博物馆和嘉荫恐龙博物馆的科研人员共同完成;论文成果收录于古脊椎动物学报第41卷第6期。
在本文中,科研人员对发现于我国黑龙江流域乌拉嘎(Wulaga)地点晚白垩世(中马斯特里赫特期)渔亮子组上部的鄂伦春黑龙江龙(恐龙类赖氏龙亚科)开展了详尽的骨学和分类学重新评估。通过全球鸭嘴龙超科化石材料的全面比对,作者逐渐识别出一系列乌拉嘎地区赖氏龙亚科恐龙化石(之前大多被归入了鄂伦春黑龙江龙Sahaliyania elunchunorum)和产自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Blagoveschensk)同时期乌都尔丘坎组的里氏阿穆尔龙Amurosaurus riabinini标本之间的共享特征。这些共享的骨学特征包括了被颧骨连接面的腹侧末端遮盖的上颌骨外侧大孔、狭窄的颧骨下颞区域(占眼眶宽度的70%)、沿背腹向较低的顶骨矢状脊的前三分之一部分、沿近远方向较宽的上颌骨齿(每厘米含有1.2个牙齿)、略短于前内板的胸骨后外突以及轻微向腹侧偏转的肠骨髋臼前突。鉴于渔亮子组和乌都尔丘坎组在黑龙江流域结雅—布列亚盆地中的同时期沉积以及上述骨学相似性的存在,鄂伦春黑龙江龙被认定为里氏阿穆尔龙的次级同物异名。因此,黑龙江流域晚白垩世恐龙生物群的鸭嘴龙类物种丰度(species richness)应该比之前认为的要低很多。
在乌拉嘎地点的骨层(bone bed)中,约70%的完整阿穆尔龙腓骨的长度大于85厘米。这些腓骨的组织学切片均展示了浓密次级骨单位(secondary osteons)的适度重建以及密质骨外部(outer cortex)纤层骨组织(fibrolamellar bone tissue)的初级骨单位微弱血管化。这些信息证实了大部分的乌拉嘎腓骨标本应处于成年阶段。基于骨组织学观察和腓骨测量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科研人员推测:乌拉嘎地区的阿穆尔龙种群很可能由成年个体支配。这一状况同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地点的阿穆尔龙种群结构有着显著的差别,间接支持了“大型鸟臀类恐龙种群在高低纬度地区之间产生了显著的年龄分割”这一假说。基于最大简约法的赖氏龙亚科(Lambeosaurinae)系统发育分析发现了黑龙江流域阿穆尔龙和北美西部赖氏龙之间的姐妹群关系。赖氏龙族(Lambeosaurini)在这一分析中也获得了较高的分支关系解析度。
这一研究成果的产出得益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加拿大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北京自然博物馆新馆建设科研提升财政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和加拿大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学部专项经费的大力支持和资助。
文章链接: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02724634.2021.2085111 (北京自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