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市科研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地处北京中关村科学城,位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度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肩负重大的职责使命。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创新管理机制、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等科技政策法规及深化改革有关要求,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综合性科研机构,成立于1984年,简称市科研院,英文名称为Beijing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英文缩写BJAST)。市科研院开办资金5000万元,出资人为北京市人民政府。住所为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7号,登记机关为北京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院长为拟任法定代表人的人选,经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依法核准后生效。
《科技智囊》杂志秉持“智囊为魂,科技为体,业界为用,管者必读”的办刊方针,是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主管、主办的新型高端智库期刊。杂志旨在通过对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决策、管理、态势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做好科技界内部以及科技界与相关决策层的交流与沟通,服务党和国家的科技决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9日 13:53
红月亮绝美瞬间
直播进行中
9月7日晚至8日凌晨,北京天文馆(以下简称“天文馆”)与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广寒丹华”月全食大型融媒体直播活动圆满落幕。这场历时6个小时的直播,为全国观众呈现了本年度我国唯一一次可完整观测的月全食奇观。
作为今年最重磅的天象,本次月全食是继2022年后,时隔三年再次适于我国大部分地区观测的完整月全食现象。月全食始于9月7日23时28分,持续至次日凌晨04时55分,以食分1.36、全程五个半小时、全食阶段82分钟的震撼规格,为全国观众带来了一场浪漫的“红月亮”观赏体验,让大众近距离感受了宇宙天象的神秘与壮美。
回顾本次月全食,各关键节点如期而至,将天象的独特韵律完美呈现在大众眼前:7日晚23:28半影食始,月亮初笼朦胧暗影,拉开盛宴序幕;8日00:27初亏时刻,月球东侧边缘被地球本影缓缓覆盖,“食”象渐次清晰;01:31食既来临,月球完全进入本影,一轮暗红色的“红月亮”在群星的烘托下,成为全天焦点;02:12抵达食甚,月球中心与地球本影中心距离最近,红月亮的深邃色泽达到峰值,引得无数观众驻足拍摄;02:53生光开启,月球西侧边缘重现光芒,红月缓缓褪去神秘面纱;03:56复圆完成,月球恢复满月形态,回归皎洁本色;直至04:55半影食终,这场持续近6小时的天象盛宴才正式落下帷幕。
为了将这份宇宙浪漫带到全国观众面前,9月7日22:00开始,天文馆携手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天文学会、山东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 山东天文学会、天津科学技术馆、深圳市天文台、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天文教育办公室中国中心、嫦娥奔月航天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打造了“广寒丹华”月全食大型融媒体直播活动。直播期间,各观测台站及天文馆“追星进行时”外拍团队联动作业,跨越地域限制,克服多变的天气影响,将祖国各地的月全食盛况实时传递——多视角镜头汇聚一堂,生动诠释了“天涯共此‘食’”的壮观意境。到9月8日凌晨4:00点,本次直播活动宣告收官。
本次直播中,天文科普专家与科研学者全程在线护航,为观众带来了兼具深度与趣味的天文知识解读:不仅深入剖析月食的形成原理与月球的科学研究价值,更回溯人类观测月食的千年历史,分享古今中外与月食相关的典故传说,让大众在欣赏天象的同时,感受天文文化的厚重;针对天文爱好者关心的观测与拍摄需求,专家们还精心整理了实用指南,助力大家成功定格红月亮的绝美瞬间。此外,为丰富等待间隙的体验,天文馆及古观象台的精品展览、特色科普活动同步开启“云游模式”,带领观众在线探秘月球标本、古代天文仪器,让整场直播不仅是天象观测,更成为一场充实的天文科普盛宴。
本次“广寒丹华”月全食大型融媒体直播通过北京天文馆视频号、快手、搜狐视频平台及北京广播电视台官方新闻客户端北京时间等平台同步播出,为全国乃至全球观众呈现了一场“红月亮”的视觉与知识盛宴,直播总观看量突破千万人次,互动留言超百万条,成为一次现象级的科普传播活动。同一轮红月下,观众通过镜头共享了这份来自星空的震撼与感动,共同感受了宇宙的浩瀚与浪漫。
未来,天文馆将持续推出更多优质天文科普活动与天象观测直播,为大众搭建探索星空、亲近科学的桥梁,让更多人感受天文魅力。
(北京天文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