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市科研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地处北京中关村科学城,位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度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肩负重大的职责使命。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创新管理机制、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等科技政策法规及深化改革有关要求,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综合性科研机构,成立于1984年,简称市科研院,英文名称为Beijing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英文缩写BJAST)。市科研院开办资金5000万元,出资人为北京市人民政府。住所为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7号,登记机关为北京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院长为拟任法定代表人的人选,经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依法核准后生效。
《科技智囊》杂志秉持“智囊为魂,科技为体,业界为用,管者必读”的办刊方针,是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主管、主办的新型高端智库期刊。杂志旨在通过对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决策、管理、态势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做好科技界内部以及科技界与相关决策层的交流与沟通,服务党和国家的科技决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11日 15:42
“博物护照打卡”活动
“博物夜谈——这里是北京”活动
专家讲解活动
志愿者讲解活动1
志愿者讲解活动2
“小小讲解员”讲解
随着8月6日的夜色渐沉,北京自然博物馆展厅里明亮的灯光逐一熄灭,广场上硕大的“博物馆之夜”字牌灯箱最终也暗了下去,这意味着已持续十多个年头的北京自然博物馆品牌活动“博物馆之夜”再一次完满落下帷幕。
为期五天的活动中,在北京自然博物馆里的4D影院、各个主要展厅等场地,举办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且深受各年龄段观众关注的活动,其中包括“博物护照打卡”“听专家及明星志愿者讲解”“教育活动齐参与”和“博物夜谈——这里是北京”主题活动,夜晚的北京自然博物馆成了大小观众们欢乐的海洋。
展厅里到处都是满脸好奇的青少年,他们手持学习单,一边参观学习,一边填写答案,这就是“博物护照打卡”活动。在入场时,参与者会得一本特制的“博物护照”,里面包含各展厅的学习单,通过自主参观学习,完成学习单的答题任务,就能够获得签章小使者签发的该区域纪念章。
4D影院里举办了“博物夜谈——这里是北京”的系列专题,连续五天,由五位自然博物大咖分享关于北京本土物种的各类话题。观众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场次参与,聆听讲座、与专家和主持人互动,除了收获知识,他们还会收获一枚特制的主题活动纪念章。
“听专家及明星志愿者讲解”活动同样深受欢迎。活动安排了学术专家、志愿者和小小讲解员们在古生物展厅、古哺乳动物展厅、“神奇的非洲”展厅、“人之由来”展厅里为提供观众科普讲解。志愿者老师们的主题讲解风趣幽默,针对小观众的学习特点增加了肢体互动的设计,尤其受到小观众们喜爱。
“古爬行动物”“动物——人类的朋友”“植物世界”“人之由来”展厅、探索角和展览楼前广场,则分别开展了“画出恐龙腰带骨”“制作触角发卡”“幸福水藻球”“制作贝壳项链”“DIY蝴蝶模型”和“走一走恐龙足迹”参与式的科普活动,这些动手参与的课程活动均由自然馆儿童探索学习区“探索角”开发设计,并在该区域常年运行,也是北京自然博物馆的科普教育品牌之一。
自然馆的“博物馆之夜”自2006年至今,每年以丰富的活动和贴心的服务向观众传播着科学知识,受到广大观众欢迎与媒体关注。2022年是疫情反复的一年,也是博物馆与社会公众们不断调整和适应“后疫情时代”的一年,连续五天的大型夜间开放活动能够顺利举办,是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员工们包括志愿者们坚持服务社会、服务公众的信念及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广大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公众们热情投入、积极支持的结果。本年度的活动得到媒体热切关注,中国网、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新京报、工人日报等多家媒体前来现场做了宣传报道。
2022年“博物馆之夜”的欢乐时光是短暂的,但是未来的“博物馆之夜”一定会更精彩、更值得期待。让我们明年再见! (张一涵/文 张一涵 吴亦凡 付琦/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