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市科研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地处北京中关村科学城,位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度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肩负重大的职责使命。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创新管理机制、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等科技政策法规及深化改革有关要求,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综合性科研机构,成立于1984年,简称市科研院,英文名称为Beijing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英文缩写BJAST)。市科研院开办资金5000万元,出资人为北京市人民政府。住所为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7号,登记机关为北京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院长为拟任法定代表人的人选,经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依法核准后生效。
《科技智囊》杂志秉持“智囊为魂,科技为体,业界为用,管者必读”的办刊方针,是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主管、主办的新型高端智库期刊。杂志旨在通过对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决策、管理、态势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做好科技界内部以及科技界与相关决策层的交流与沟通,服务党和国家的科技决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06日 18:16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新时代少年传承雷锋精神残健融合特约行动合影
小志愿讲解员学习团建活动一
小志愿讲解员学习团建活动二
3月5日,“志愿服务示范日”活动在北京天文馆(以下简称“天文馆”)举行,“大火星”志愿服务队共计50名志愿者参与了此次示范交流活动。活动以学雷锋纪念日为契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展现了天文馆“大火星”志愿服务队在新时代学雷锋活动中拓展内容、创新形式、丰富载体、壮大队伍、培育品牌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果。11名成人、学生志愿讲解员为到馆游客大小朋友提供了33场免费科普讲解,超过500名观众在现场观看了舞台剧《千里共婵娟》的演出,场馆服务志愿者累计服务游客5753人次。全天丰富精彩的活动和志愿者们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获得到馆游客的热烈好评。活动当日,“大火星”团队科普志愿服务满意度调查活动也正式启动,希望通过调查获取服务对象的全面评价和切实需求,帮助团队改进工作,促进志愿服务提质增效。
当日,天文馆“大火星”志愿服务队还与北京市残联中狮联北京爱乐服务队、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联合开展了“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新时代少年传承雷锋精神残健融合特约行动,活动邀请了涵爱飞扬艺术团团员和北京进步小学二年级学生,从讲解天文知识为切入点,从天、地、人的角度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参与场馆服务、文明引导、垃圾分类、卫生巡查等志愿服务,在活动中认识与人为善的力与度。
此外,团队还组织小小志愿讲解员进行了本年度第一次学习团建,回馈激励无私奉献的小志愿者们,呵护志愿服务热情,反哺志愿同行人,形成“奉献 友爱 互助 进步”的良性循环。天文馆科技辅导员为17名小志愿者讲授了3节中国古天文科普课程,通过主题探究、展品链接、动手实践等一系列活动形式培养了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有效激发青少年的兴趣及创新能力,有助于小志愿者们在未来更好地投入到志愿服务中。
目前,天文馆2023年度志愿者招募活动也正在火热进行中,许多已经报名或希望今年加入“大火星”团队的新朋友们也来到场馆内,向优秀志愿者们请教学习,立志把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与实现个人价值有机结合起来,用实际行动诠释志愿精神的内涵,释放出暖心的正能量。
“大火星”志愿服务队扎根一线、分布广泛、触达直接、方式灵活,能够倾听游客诉求,整合利用社会资源,成为不同群体的“黏合剂”,场馆与公众的“连心桥”。“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从一个人,到一群人。颗颗繁星就在你我身边,可感可亲。一批又一批雷锋式的模范典型涌现,“雷锋”早已不局限于个人,而是化作一个群像、一个团队,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汇聚成烛照民族的火种和光芒。
展望未来,志愿服务大有可为,也大有作为。2023年新老志愿者们将继续用实际行动彰显责任意识、使命担当,画出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同心圆。新征程上,“大火星”管理团队将与志愿者一起同心协力推进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续写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新篇章。 (周谦/文 北京天文馆/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