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院内要闻
北科沙龙第六期开讲——全媒体时代的科学普及与科学传播
发布时间:2023-09-23 15:43

主旨报告主讲人

主持人与主题报告主讲人

圆桌对话嘉宾

沙龙现场

沙龙合影

9月21日下午,在全国科普日活动举行期间,我院聚焦自身特色领域—科学普及,举办北科沙龙第六期,主题为“全媒体时代的科学普及与科学传播”,院领导刘子亮出席并作主旨报告。此次活动由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主办,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学传播中心承办。

全媒体时代的传播呈现出全新特点,为科普的创新升级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宝贵机遇。同时,全媒体环境也让科普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直面媒体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本期“北科沙龙”深入探讨全媒体时代的科学普及与科学传播。此次沙龙特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知名教师、科普大V李永乐老师作主旨报告,同时汇聚国家自然博物馆、北京天文馆、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院科学传播中心、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有限公司、北京市计算中心有限公司、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的7位主讲人进行主题分享。沙龙特邀来自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主持工作的副馆长、研究馆员张劲硕,院传播中心主任赵霜,北京天文馆党委副书记景海荣,国家自然博物馆党委副书记王世雯,北京市计算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琉涛,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监事张艳参与圆桌对话环节。院科学传播中心副主任魏永莲担任主持人。 

在主旨报告环节,院领导刘子亮作题为《“两翼理论”指导下科技前沿与科普创作研究与探索》的报告,该报告介绍了关于科技前沿与科普创作新问题、新方向和新观点的深入思考,也提出“切实转变创作理念、创新表现形式、丰富传播手段,大力推进科普创作”的倡议,希望大家联起手来,协同推动科普创作。

李永乐老师主旨报告题为《我是如何做科普的》,介绍他走上科普之路的心路历程,并分析自身的科普工作经验:在科普内容选题方面,注重从生活中的现象出发,以社会热点事件作为问题引入;在科普逻辑框架方面,坚持从提出问题到知识解析,最后做出总结;在科普风格方面:运用标志性的黑板形成个人特色。报告后李永乐就观众中感兴趣的问题,比如如何实现跨经济、生物、物理、化学多学科准备视频内容,以及如何提高粉丝活跃度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交流。

在主题报告环节,北京天文馆科普教育部主任、副研究馆员杨斌报告题为《全媒体环境下北京天文馆的新媒体科普工作案例分享和浅析》,介绍了北京天文馆立足阵地场馆的软硬件资源和人力资源,推进线上线下科普工作,特别是新媒体科普平台上的布局和特色活动,通过微信公众号、小视频、直播等平台和科普内容的开展情况,分享了心得及思考。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展览部部长、副研究员胡冀宁报告题为《全媒体时代下的麋鹿苑科普实践探索》,介绍了麋鹿苑科普教育资源面向公众开展的特色主题活动,浅析在全媒体大背景下科普内容、科普形式及途径的变化,提出5G+教育平台、5G+研学基地、5G+科普文创的麋鹿科普未来发展规划。

国家自然博物馆馆员赵妍报告题为《从线下到线上——博物馆传播中观众视角的重塑》,介绍了博物馆的传播过程、形式、方法,注重线上观众的视角,以及潜在观众都活跃在哪些平台,在多个媒体与不同特征的观众实现交互,搭建观众喜闻乐见的全媒体传播空间。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有限公司设计、宣传与科普专员方雪砚报告题为《科学之火 可以燎原》,在媒体系统经历深远变革的背景下,探讨如何借助科技手段增强信息传播效率与质量;如何在新型环境下,制定并实施科学传播策略,以有效传播科学知识和思维,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提升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北京市计算中心有限公司副研究员刘科报告题为《数字人创造科普新未来》,介绍了通过智能数字人,科学实验探索将更直观、互动性更高,与高拟真度虚拟人物的互动沟通将极大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通过数字人技术,科普教育将进化为一个集知识储备、情感依托、个性化学习与社交的全新领域。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刘峥报告题为《艺术表达与科普业态》,介绍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上知天文”科普传播中心及其新媒体矩阵基本情况,通过其作品、内容,分析了其中科普作品的中的艺术表达及普遍性规律。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传播中心教育培训部主任王璠报告题为《科普自媒体传播主体影响力的对比研究》,对科普自媒体账号个人主体和机构主体进行对比,主要选取“李永乐老师”等科普大V及“科普中国”等权威机构自媒体账号进行多平台数据对比分析,通过科普自媒体运营的底层逻辑探究、影响力的7大原则对线上传播的影响、科普大V与机构主体影响力的对比分析,提出科普自媒体运营的启示和思考。

随后现场嘉宾围绕全媒体时代,各自的机构科普发展的现状、方向、计划,以及科普自媒体运营方面的建议等展开深入交流碰撞。张劲硕围绕国家动物博物馆在开展工作以及利用新媒体技术做好科学传播方面进行分享,并提出各类机构要确定其在科普工作中的生态位,找准定位、根据条件,促进优势发展。在自媒体账号中通过打造自己的科普大V与机构账号的发展联动互促。景海荣指出做科普一定要考虑到受众本身,站在受众的角度考虑,并从科普日、特效电影、科普场馆建设等方面探讨,做科普的目标是对公众科学兴趣的培养,要抓住社会热点,研究公众心理,找好做科普的最佳时机。张艳提出全媒体时代仍应以提供优质内容为内核,聚焦特色人群,抓住市场热点信息,推出有特色的科普内容和科普作品。王世雯结合自然博物馆的实践等进行了分享,介绍了自然博物馆的新媒体渠道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情况,列举了云端自然虚拟展厅、数字影片、藏品数字化、融媒体矩阵等方面的实践及探索。赵琉涛指出科普工作要与新技术融合发展,同时结合热点推进,未来颠覆性创新技术将对科普产生巨大影响。赵霜指出科学传播中心在全院科普工作中的定位是整合和统筹全院优质的科普资源,打造北科科普品牌,充分发挥好3家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自然博物馆、北京天文馆、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和6家北京市科普基地(国家自然博物馆、北京天文馆、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北科院智慧养老研究所、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有限公司)的突出优势,联动院属机构积极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产业化。同时通过“北科沙龙”“科技周”“科普日”“科普宣讲团”“进社区进校园”等全方位多渠道推进全媒体时代的科普普及与科学传播。

最后,刘子亮进行了总结讲话,对各位主讲人的报告进行了充分的肯定。他认为,此次沙龙在我院科普工作中是尝试也是创举,各位专家的深入交流为全媒体时代我院科普工作发展提供了建设性思路与路径。他提出,未来北科院要继续在科普领域整合资源、做好传承、开拓创新、加强合作、融合发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

(科学传播中心 文/摄)